瞒天过海

 郑冠华用一连串的问题把会议室时的气氛搞的很紧张。

 公安、安全生产部门的负责人面如死灰,用惊恐和绝望的目光不断巡视着在座的各个常委。

 不过,幸好郑冠华只是恐吓他们,并没有也不准备抛弃自己的部下。

 郑冠华说道:“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坐在同一条船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根据省市领导的指示,依据目前的调查结果分析,这是一起明显的针对矿管办工作人员的报复性案件,也就是针对国家公务员人员的报复伤害案件。”

 说到这里,郑冠华停了下来,眼睛看着公安局的领导,希望从他们嘴里得到支持的证据。

 他引用省市领导的指示倒是不必求证的,省市领导太多,完全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谁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权力去求证是哪一位或哪几位领导作出的指示。

 毛顺峰副局长顺着郑冠华递过来的杆子爬了上去,刚才还失魂落魄,有了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和书记的话壮胆,开始活力四射,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告。

 他边看边用不容质疑的语气说道:“郑书记、各位领导,从现场勘查的情况来看,这是一起经过精心策划、有准备、有预谋,以自杀的方式报复矿管办干部的重大恶性案件。”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炸药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爆炸的,只有在精心的准备下,才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景下发生爆炸。”

 在常委会召开之前,公安局的几位领导向郑冠华汇报情况时,用的就是这份报告,当时张东峰也在旁边。

 报告简单介绍了爆炸现场的相关情况,并没有给案件定性,更没有描述是自杀性报复案件。

 从常委们惊异的表情来看,他们相信毛顺峰所说的正是他手里拿着的报告的内容。

 只是,毛顺峰说得越多,出现了明显的漏洞。郑冠华担心说的越多越麻烦,及时阻止了他的发言。

 在此时的特殊气氛下,郑冠华只需要赞同他意见的支持者,而不是完整的逻辑推理来验证他的决定。

 毛顺峰的话已经让郑冠华的胜券在握、底气十足了。

 现在,郑冠华上有领导的指示、下有公安局现场调查的证据。在整个环节中,他只是起到一个总结定性的作用,将来调查闹出什么定性不准的乱子,他也不会为此承担过多的责任。

 说实话,事情到底如何?张东峰也不清楚。不过,为了逃避责任,如此草率地下结论,实在有些儿戏了。

 接着欧阳明辉表态,坚决支持郑冠华的意见。

 虽然平时两人不太和谐,但是面临上级追责的危险,二人惺惺相惜,完全站到同一条战线上。

 攘外必先安内。如果某人敢于在此时利用重大事故做文章,除非已经得到了上级的授意或者坚定的坚持,否则,在紧急情况下对对方的否定,亦即是对自我的否定。

 郑冠华定了大方向、定了大原则。

 欧阳明辉口才不错,畅所欲言,把郑冠华的观点和思路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欧阳明辉面对重大事件表现出来的风格还挺不错。

 欧阳明辉不仅表态说理,还对如何应对眼下的紧急情况,如何制造材料向上级汇报,以充分的事实依据对事件定性提出了创造性的意见。

 欧阳明辉在这种情况下敢于畅所欲言,因为此一时、彼一时。

 说实话,此时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把常委会研究的信息透露出去。

 讨论人事任命则不同,人事任用的后面总会站着某一个可以代表某方力量的人。讨论的对象顺利通过,提名者会把讨论的意见通报出去,让被提拔者心存感激,从而夯实自己的政治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