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兴业。

 毕兴业出生于199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他从小的时候就对摄影有兴趣,后来对摄影的兴趣,渐渐转到了影视。

 在大三的时候,更是亲自执导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再见金华站》。

 整部微电影时长24分钟,总共拍摄成本87元,其中大头还是用于请同学吃饭。

 此微电影一出,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毕兴业由此崭露头角。

 相比较《再见金华站》仅仅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并且资金也只有87元。

 毕兴业在第二部作品《腾空的日子》上花费了血本。

 拍摄用时不仅长达七天,而且成本也达到了十万之巨。

 就这笔钱,还是毕兴业跟同校师生们借了又借,甚至动用了大学生贷款才得到的。

 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幕后剪辑,《腾空的日子》在企鹅平台顺利播出了。

 这是一部名为网剧,实则是一部微电影的作品。

 因为它总的集数只有三集,且每集时长为30分钟。

 同样的,这部剧在企鹅平台播出后,得到了广泛关注。

 凭借此剧,毕兴业小赚了一笔,将借来的钱都还了。

 春风得意之余,他有了更高的野望。

 他要拍摄出一部真正的电视剧出来,而且他还要做这部剧的导演。

 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周边亲朋好友们的强烈反对。

 到底,拍摄一部微电影和亲自执导一部电视剧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前者十万投资,你弄赔了,咬咬牙打工几年就能还上。

 可一部电视剧,动辄数十上百万千万的投资,谁会借给你?

 又有哪家公司会支持你?

 因而毕兴业虽然在同学中有了人气和关注,但真正找上他的影视公司却几近于无。

 就算有的公司找上他,那也是拍不正经的片子的。

 因为他们觉得毕兴业的名号在大学生里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假如能通过出镜毕兴业的作品,让他们手底下的公主和仙女身价翻倍。

 他们还是很乐意的。

 毕兴业对此当然是非常气愤的拒绝了他们,他可是正经的大学生,只拍正经的片子。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总会有人慧眼识珠。

 就这么着,毕兴业一边修改着自己的剧本,一边逐步的找着各个影视公司打探。

 晴空影视虽然也才成立没多久,但好歹算是一个正规的影视公司。

 因此,毕兴业也找了上来。

 不仅找了上来,在得知陈景言力排众议,采用了诸多新人演员和新人导演的袁双》拍摄了一部《最好的我们》的时候。

 他就认定,陈景言绝对能是那个慧眼识珠的人。

 因而哪怕张山多次通过助理拒绝了毕兴业,说是晴空影视不会要他的剧本,更不会让他做导演。

 可他仍旧锲而不舍的停在公司大楼下面。

 就想着哪天能碰上陈景言。

 只可惜,他的运气不是太好。

 陈景言对于自家的公司业务并不是什么太上心的性格。

 来公司的次数寥寥无几。

 就算真的来了,毕兴业也恰好不在场――毕竟他已经从学校毕业了,而想要在沪都这么个寸金寸土高消费的城市生存下来,他总需要一份工作不是。

 翌日,当从祝绪单口中得知这个人的时候,陈景言来了兴趣。

 “把他叫上来吧,我和他见见。”

 他当然知道毕兴业是谁。

 不仅知道,而且也看过他的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