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三年期满,调令来

 安初夏带着人回到威县,熟悉的人都来探望,看见她脸上带着疲惫,大家看她没事后就离开了。

 这一次威县巡检营带去的兵丁,也参加了这次战役,只不过他们不是冲锋的第一队,而是跟在后面补刀。

 不过这样也让他们见识到了真正的战争,和他们平时小打小闹,帮县衙追击一些犯人,最多去剿一些匪徒,和真正的对抗外敌,那真是天壤之别。

 安初夏他们收集粮食,救援边城的事,被司珩写进奏折上报给了庆安帝。

 不久就有人来嘉奖了,参与这次行动的威县巡检营,得到朝廷拨款的奖励。

 还有一些这次出粮食的地主和商人,虽然没有给他们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但是有朝廷发放的良善之家,也让他们内心感到荣耀。

 这些人不但没觉得捐了粮食有什么损失,还暗暗感谢安初夏给了他们这一次机会,有了这个良善之家的称号,他们子孙读书都会被先生友善对待。

 冬去春来,又是新的一年。

 这一个寒冷的冬季,是百姓们过的最好的一个冬天,他们没有因为吃不饱而半夜饿醒。

 也再不用一家人,只穿一件棉袄过冬,谁有事出门就穿这件棉袄。

 正常的收税,让他们不在家无余粮,苛揖杂税的免除,让大多人家不再负债度日。

 安初夏看着去年冬天她借粮食的人,自己去许良策他们几家买了玉米种子,纷纷来请她派个人去指导种植。

 安瑾辰得知妹妹当初的承诺,也找到一些去年的种粮能手,带着他们去指导那些人种玉米,完成妹妹当初的承诺。

 他们每到一家指导,都会被热情招待,等他们回来的时候,不但没有因为外出瘦了,而且还胖了几斤。

 这一年威县的百姓也都全部种上了玉米,他们都后悔去年辜负了县令大人,让他们种植玉米的好心。

 二月过后就是县试,这次安初夏是主考官,站在县衙大院的考场里,看着了了无几的考生。

 安初夏想起自己考县试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可是几百个学子。

 再看看这二十几个考县试的学子,安初夏觉得威县的文风想要发扬起来,任重而道远。

 县城考完一两个月后,就是府试,威县这二十几个考生中,就两个考上了童生。

 安初夏帮着安排进了县学。

 为了鼓励威县的文风,安初夏在本县实施了,科考奖励制度。

 哪家私塾教出一位秀才,老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十两银子的奖励,钱多钱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得到官府的奖励,这也是一种光彩的事儿。

 安初夏知道,科举不是那么好考的,她主要目的还是想让有的人家,尽量送孩子送去读几年书。

 读书明理,出去找事做也能找一些轻松一点事,而且还不会轻易被骗,这是对子孙都有好处的事。

 安初夏的心血没有白费,当县学里那十三个童生,在去府城考完院试后不久,传来有五个考上秀才的时候,整个威县都沸腾了。

 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哪一年,一次考上这么多秀才。

 白云朵高兴的流着泪,抱着安初夏,不停的说着:“谢谢,谢谢……”

 她知道光凭她和县学里的林秀才,根本交不出来这么多,考上秀才的学子。

 百姓这一年也得到了大丰收,每家的粮仓都堆的老高,再也不怕饿肚子,还能卖了钱给家里人做一身新衣服。

 真正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

 整个冀北城,因为高产玉米的种植,这里很少有人再饿肚子,百姓们都很感激把这种粮食,带入这里的威县女县令。

 相传她智勇双全,不仅给无粮可食的冀北军,及时送去大量粮食,还出谋划策战胜蛮人大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