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的温馨日常

 东宫之中,张妍有点意外的看着朱瞻墉。

 她还以为至少要再等个把月才有可能看到儿子说的戏剧呢。

 没想到三天后就可以了。

 “娘,没有必要等到全部连载完成,反正故事的梗概我已经写出来了,剩下一些细节找了人去填充。而三天后要表演的只是第一场戏,更加没有影响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今后每隔三天就会有一场新戏,同时也会考虑把旧的戏不断地拿出来重新表演,给南京城的百姓提供一场场不一样的盛宴。”

 第三产业在大明的经济发展之中的占比是非常低的。

 但是后世越是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的占比其实反倒是越高。

 朱瞻墉准备借着这个机会,让大明的戏剧行业能够适当的发展起来,顺便适当的提高一下这些下九流人员的社会地位。

 这年头把人的社会地位分的太清楚了。

 个人再努力,有时候也是比不上生得好。

 “瞻墉,你这门票印刷的倒是挺精致的,跟请帖有那么一丁点相似。不过这一两银子一张是什么意思?难不成你这个门票要一个人收一两银子?”

 朱瞻基翻着手中的一张硬壳纸张,颇为好奇的打量着。

 对于自己这个爱折腾的弟弟,他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那是自然!这大明歌剧院又不是演出了一次之后就关门大吉的,自然是要收门票才能维持下去。要不然到时候怎么办?”

 朱瞻墉一点也不觉得收门票有什么不合理的。

 “一两银子一个人,会不会太贵了?百姓根本就看不起啊。”

 张妍虽然贵为太子妃,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知道一两银子在这个年代的购买力。

 可以说很多百姓家中,一个月的收入都是没有一两银子的。

 “娘,这是大明歌剧院第一次对外演出,自然不是给普通百姓看的。对于那些勋贵富商来说,一两银子一张门票,您觉得算贵吗?”

 很显然,刚开始的时候歌剧院注定是走高端路线的。

 再说了,一个歌剧院总共就是几百个位置的事情。

 你就是想要走低端路线,你也得有足够的座位才行啊。

 反正自己只是开一个头,后面自然会有其他人跟风。

 那个时候才是普通百姓享受福利的时候。

 “说的也有道理,对于有钱人来说,一两银子也好,十两银子也好,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听朱瞻墉这么一解释,张妍倒是没有再去纠结门票的事情了。

 虽然堂堂一个大明王爷去挣这点钱,好像有点掉价。

 但是自己儿子乐意,她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