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帝崩

 另一边,广州府。

 听闻皇帝驾崩的噩耗后,已将王府移至广州的朱成功捶胸顿足,悲不自胜,他虽然只忠于已故的绍宗皇帝,但也知道永历皇帝在这个时候驾崩,对于有中兴之相的大明朝廷将会造成沉重的打击。

 秦楚二王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苏言已经喊出诛杀国贼,西征讨孙的口号,他眼下只有两个选择——中立不战,或是协助苏言。

 他不可能加入孙可望一方,先不说苏言是他的妹夫这层关系,单是皇帝死在他的地盘上,他有最大嫌疑这一点,就足以让天下人对孙可望避而远之。

 对于这一点,当然也有人认为孙可望大抵是冤枉的,因为他派出护送皇帝的兵马与大将贺九仪也身受重伤,其护送兵马众多死伤,不过孙可望平日里臭名昭著的名声让很多人下意识归结到他的心狠手辣上。

 与朱成功一同陷入纠结之中的还有已经夺取广西门户全州的李定国,他虽然早就知道孙可望图谋不轨,但却没想到他居然如此大胆,敢公然袭杀皇帝。

 他有心想要与孙可望这般乱臣贼子决裂,为永历皇帝报仇,但又担心在自己屁股后面的冯双礼背刺自己,因此便停在桂林外围,不敢贸然前进。

 孔有德连忙抓住这个机会巩固桂林城防,他在听闻永历驾崩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直呼天命在清,只是他并不清楚清廷北方的处境,还在幻想着清廷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南征收复失地。

 视线回到南京,更名为楚王府的原南安郡王府内,已是吵翻了天。

 永历帝崩,鲁王又随之薨逝,眼下合适的继承帝位的人选居然空缺了出来,南京的大臣们一边欣喜于永历那边的朝臣死了以后位置空出来,一边又忧心该推选哪位宗室登基,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其中也有部分人主张劝进,请苏言登基称帝,好有从龙之功,但他们的声音都被苏言强行压了下去——在消灭孙可望之前,他并不急着称帝。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甲申国难后大明宗室散落各地,降的降死的死,就算没死的眼下也离南京很远,而且他们与崇祯、永历皇帝的血脉并不相近,并非合适的扶立人选。

 既然无合适之人能够扶立,苏言便力排众议,决定将皇位暂时空悬,自号楚王监国,一切以诛杀国贼为重。

 对于苏言自号监国的决定,南京诸臣多少猜出了苏言的野心,但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反对的想法,苏言的能力有目共睹,他的品性又要比那个残暴的孙可望更优良,跟着他混又有什么难以接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