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黄土高原

    “不知道这个世界变得怎样了?”杜冷秋此时是在北国,地处中原的一处山峰上。这里四季变化分明,最适合用来领悟四季轮回剑歌。

    而此时,他剑歌练成,便想着四处走走散心,也好了解一下蓝星此时的动态。他是个行动派,想走便走。

    他身形一动,驾驭白金斩魔仙光急飞而出先至最近的中原。东部的撼海长堤他一清二楚,没有再看的必要,但西部地处高原,安全异常。此时正好浏览大好山河,可谓一举两得。

    自中原向西,首先看到的就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在这一次大灾变之前,黄土高原经过多年的治理,虽然已经告别了到处是水土流失严重,光秃秃的土坡占据近乎所有地貌的悲惨现状,但其缺水的现状却不是治理能够解决的。

    杜冷秋曾经看过一些纪录片,部分地区缺水实在严重,完全是看天吃饭。他们在家中修建土井,只有天上下雨时收集一些雨水。

    生活状况十分堪忧。

    其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湿润的东南风被高耸的山脉挡住,无法带来丰沛的降雨。

    再加上过去数千年历史中,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现状。

    这块大地的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曾经,黄土高原是华夏的粮仓,是制霸天下的命脉所在。

    周、秦、汉、唐,绵延千年的王朝都是以黄土高原为根基,掌握整个东亚的命运。因为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耕作。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有了适合的土壤,在加上修炼大量的水利工程,使得这里就代表了东亚,乃至世界文明的先进性所在。

    到了近代,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这里成了落后的代名词。窑洞、信天游、腰鼓,几乎都要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些东西。

    杜冷秋也只是在电视中才听过那些中年大叔,赶着羊群,在荒山野岭中引吭高歌。他此时仍然记得那种画面。

    起伏的黄色山坡犹如波浪般蔓延,直到视线的尽头。

    他本以为,黄土高原就是平坦的黄土地,但高原,就是高原,丘陵才是常态。

    黄土高原首先是山脉,而在山脉之间,便是绵长的丘陵。

    这里的山脉走势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

    六盘山与吕梁山之.司的黄土高原中部,海拔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主体。

    吕梁山以东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势降至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

    据此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在大灾变之前,国人所居住的大多在河谷平原,少数居民住在中部,海拔海拔1000~2000米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