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

 八月。

 此时天气还有一些炎热,未等秋风扫遍大江南北之际。

 秋闱,缓缓拉开序幕。

 三年一次的秋闱,可谓是汇集了无数的才子。

 至于这些才子们,自然是都盼望着能够在乡试之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以便成功跻身于士大夫阶级。

 毕竟秀才的身份与举人的身份,根本就不可能同日而语的。

 “夫君,好多人啊!”考场外,小丫头提着为黄廷晖精心准备的食盒,她好奇的朝着远方眺望着。

 “乡试三年一次,三年之间累积下来的士子本就不少了!”

 “再加上往年有没有中举的士子,故而堆积在一起,人数就更多了!”

 “出现眼下这种情况,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黄廷晖笑着与小丫头儿解释道,不过即便是他自己往人潮般的士子群中看去,也是一阵的感慨。

 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本想是做条咸鱼的黄廷晖就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参加传说之中的“秋闱”。

 与黄廷晖一般,能来到此处参加“秋闱”的考生大多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有参加的实力。

 故而,大多数的考生脸上都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杨兄,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啊!”

 “哈哈哈,张兄,近来在家闭关准备秋闱,此番你我兄弟二人一定要金榜题名啊!”

 “这个自然,自然!”

 远处有本就相识的二人热络的打着招呼。

 还有一些人是紧张的原地打转儿,想来是将乡试看得极为重要之人。

 倒也有几个大腹便便的富家公子哥儿,与自家的娘亲说着什么话儿。

 “儿呀,你爹为了你能参加这乡试,可是花了好一笔银子!”

 “你可得好好考啊!”

 听着自己娘亲的殷切嘱咐,那大腹便便的公子哥儿却是不以为意。

 “娘,你放心吧!”

 “三福子给我算过命的,这一次儿子肯定中举!”

 那公子哥儿信心满满的说道。

 不过听着这公子哥儿吹嘘,他周边的其他考生却是一脸不以为意的模样儿。

 要说捐纳监生的制度起源于前朝,即富裕人家的子弟向朝廷捐纳一定的钱粮,可送监读书,具有参加乡试会试的资格。

 高宗时期定例,规定“民间俊秀子弟捐米一千石,可送监读书,其谷收入库内,存储待济。”

 以后所需捐纳钱粮数目又减少了许多,如仁宗皇帝时,只要捐纳一百七十石,就可以得到监生资格。

 通过捐监得到的粮食是大盛朝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

 眼下这几个富家公子哥儿就是他们的父辈捐纳钱粮,为他们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不过与其他士子不同。

 这些富家公子哥儿能够得到参加乡试的资格,是他们捐的钱多,而不是他们有真材实料。

 故而在其他的士子看来,目光之中自然是充满了鄙夷。

 “看什么看?”

 “这次老子要中解元,你有什么资格如此看我?”

 还未参加科举考试,那富家公子哥儿就一阵嚣张气焰。

 也不知此人是哪里来的这样底气。

 “不过是买了的监生名额罢了,还想考解元?”

 “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

 “你可知那扁担倒了,是个一字么?”

 看着富家公子哥儿一脸嚣张的模样儿,这人也不客气的回怼道。

 “你……”

 一时间,这秀才与富家公子哥也是吵了起来。

 周围等着考场开门的那些考生们,也是看热闹一般朝着两人所在的方向聚集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