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大迁移

 “一石粮草换一个青壮,或者换两个老幼。至于有多少粮食,你随便换,能换多少就换多少。”杨敛说道。

 夷州开荒用的是高产量粮种,杨敛又为此建立了化肥厂,产量极高。虽然轻徭薄役,但夷州储备的粮草并不少,足够百万军民不吃不喝一年,再加上夷州地处海中,有着大量的渔业资源,可以说,夷州已经摆脱了温饱问题,开始向着小康迈进了。

 经过最终投票决议,圆桌决策会议否决了郭靖出兵的请求,通过了杨敛的粮食换人口计划。

 郭靖只得匆匆赶回大宋,执行粮食换人口计划,不过,杨敛却不看好郭靖,大宋属于典型的死鸭子嘴硬,且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哪怕你将我打趴下,打残了,打死了,哎,我还要内斗,我就是不服,除非死光了,才不会内斗。

 提升自己哪有抹黑敌人来的痛快和轻松。

 郭靖一行果然如杨敛所料,根本连大宋皇城的门都进不去。郭靖也是个憨憨,根本不懂送礼的艺术,也不懂衙门口往哪个方向开,就这么硬闯,人家放你进去才怪。

 好在郭靖在江湖上还有些薄名,有些官员对郭靖还是挺敬重的。大宋朝又不像大清朝那样残酷和呆滞,郭靖终于有机会面见大宋官家,还没聊两句,大宋官家便将郭靖给轰了出去。因为郭靖太过耿直,说话没有大宋的大臣们好听,话语太过刺耳。

 被轰出去的郭靖还想再面见大宋官家畅谈,结果迎来的是各种白眼和各种刁难,郭靖心中突然生起一股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同时,郭靖的一腔热血顿时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一般,浇了个透心凉心飞扬。

 “我不相信大宋官家和大宋朝堂。”杨敛的话语再一次响彻在郭靖的脑海之中,郭靖失魂落魄地走在临安城的街道上,满耳都是大臣的各种嘲讽和冷眼。

 前方正在激战,而后方却依然歌舞升平,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知道蒙元兵锋强盛的郭靖明白,大宋焉有不败之理。

 郭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蒙元可以团结一心,看似松散如同玩笑一般的夷州也能团结一心,而偏偏号称天朝上国的大宋却不能团结一心,不但不团结一心,还到处扯皮,使劲地扯后腿,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内斗上,而对于即将到来的蒙元屠刀视而不见。

 在这一刻,郭靖心若死灰,浑浑噩噩地走在大街上。最终,清醒过来的郭靖还是走上了老路,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大宋守城。

 与此同时,杨敛也没有闲着,杨敛首先是说服圆桌决策团,然后调动兵马从海战进入大宋,开始抢人。以前让人来夷州是好言相劝外加金银利诱,而今,蒙元大军压境,杨敛顾不得这么多了,直接开启武力抢人模式。

 大宋百姓太安逸了,而且总是心存幻想,认为蒙元不会打到自己家来,除非是蒙元的弯刀落到自己头上才能认清现实,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就晚了。

 与其这大宋子民成为蒙元的刀下亡魂,不如来夷州开荒。这个时候,杨敛花重金打造的销售据点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销售据点不止负责卖香皂、洗头膏等产品,还负责收集情报信息。

 这些据点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布满了大宋整个半壁江山,杨敛能过据点,将每个据点方圆数百里的人口分布图了解的一清二楚,值此元宋大战之际,杨敛便通过这些据点,借助南方水路纵横的优势,开始肆无忌惮的抢人。

 如果遇到阻碍,杨敛直接便是金钱开道。在大宋官员的人认知中,人没有了可以再生,钱没有了就可惜了;但在夷州,人,才是第一宝贵资源,杨敛大量的真金银砸下去,抢人之路一路畅通。

 经常是一个村子整体被杨敛的手下拉走,只带够身上穿的衣服和粮食后,便一把火将这个村子烧个精光,也算是变相地坚壁清野,阻滞蒙元骑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