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回 纵横交错

 这场倒春寒,仿佛过去了。

 阳光热烈地照射着熙熙攘攘的汴京城,京都街道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蹲在路边乞讨的乞儿,都是一派惬意的样子。

 街边一间小面馆里,一位上了年纪的穿着青布衣的老者面容刚毅,正在吃素汤面。

 他身旁同样坐着一位与他年纪差不多的男子,亦在吃面。那男子身着褐色的衣衫,发髻上裹着褐色的帻巾。

 不过,若是有心人细细地打量,就会发现穿着褐色衣衫的男子举手投足间对青衣老者颇为恭敬。也能发现,老者虽然挤在食肆里吃面,但举手投足间,颇为斯文。

 他们所在的这间小面馆,因为物美价廉份量足,是以在吃朝食的这段时间里,是附近小食肆里生意最兴旺的一家。

 有些脚夫,压根不需要凳子,捧着大碗的面,蹲在一旁就狼吞虎咽起来。

 褐衣老者比青衣老者先吃完,十分自然地垂下双手,候着青衣老者。

 青衣老者吃完,自己不紧不慢地从袖中掏出帕子,慢慢地擦拭着嘴角。

 有个挎着篮子兜售胡饼、面容憔悴的妇人声音低低的挤进面馆来:“卖胡饼咯,卖胡饼咯,三文钱一个,三文钱一个……”

 没有人买她的胡饼。挤进小面馆吃面的人绝大部分是奔着物美价廉来的,怎地还会有余钱买胡饼呢?

 卖胡饼的妇人挎着篮子,挤过褐衣老者与青衣老者身旁,很快的低着头又一边叫卖着走了。

 她的声音越来越低哑,渐渐的远去了。

 褐衣老者摇摇头,见青衣老者要起身,下意识地要扶青衣老者一把。

 青衣老者正要说不用,忽地改变了主意,顺势将手搭在褐衣老者手上,二人不紧不慢地穿过人群,走了出来。

 他们家的马车,就候在不远处的巷子里。

 车夫身强力壮,见主子过来,忙搬过马凳,搀扶着两位老者上了车。

 马车缓缓地驶离了小巷子。

 青衣老者忽地从袖中掏出一个素面的锦囊来。

 褐衣老者服侍了青衣老者多年,一眼望去,便省得这素面的锦囊并不是主子的物什。

 他跟在主子身边多年,也有几分眼色,恍然道:“这是方才卖胡饼的妇人……”却是皱眉道,“竟是用些旁门左道……”若是方才那妇人袖中藏着的匕首,向老爷刺过来可如何是好?

 青衣老者淡然地睨了他一眼,褐衣老者识趣地紧闭上嘴巴,他跟在老爷身边,自是经历过一些风浪的。青衣老者将锦囊解开,发现里面装着两张折卷起来的纸。有一张不用解开,已然看得出来是血书。

 他身居高位,这些年收到的血书并不少。

 褐衣老者又担忧道:“老爷,还是让我来罢……”这纸上不省得有没有下了毒。

 青衣老者这回倒是谨慎道:“还是回衙门再解罢。”

 他性情虽然热血,但并不鲁莽。

 他将锦囊又收紧,放进袖中,吩咐褐衣老者:“你且去打听一下工部的宋郎中。”

 方才在面馆吃面之际,进来一群壮实的工匠,他们闲谈之间提起工部的宋郎中,无不充满钦佩夸赞之意。说是自从宋郎中做了工部的官吏后,他们再也不用忧愁无活可干了。这不,便是来面馆吃面,都不用赊账了呢。鲁国的工匠、脚夫,通常是干了活才能拿到报酬,干一日的活,拿一日的工钱。而那日的工钱,还要分作各种各样的用途……他们吃这样的一碗面,却也是奢侈的呢。

 工部的宋郎中吗……他自是省得的。

 苏博拼了老脸都要荐举的年轻工匠,年纪轻轻,就要推他上从六品的官职。虽然工部是有些缺人,但让苏博如此看重的工匠,宋景行是第一人。

 但越是从泥沼之地爬出来,得以重用的官员,越是容易迷失方向,干些不得体的勾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