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这样说,我不喜欢

    什么「片酬论」或者「分红论」,那都已经是过去了。

    现在是「片酬+分红」。

    这个先河,虽然不能说是冯晓刚发起的,但发扬光大的绝对是他。

    从《天下无贼》开始,他掀起了导演全新的片酬收入方式。

    一部《天下无贼》赚了几千万后,基本上所有的导演都开始照葫芦画瓢,学着他,张口就是「我要多少多少片酬+多少票房分红」这种合作方式。

    这种方式要说毛病肯定是没有的。

    人家是大导演,拿多点本身也属于正常。

    更何况,人家好莱坞也这么分。

    咱们这是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与国际化接轨。

    而照长远来看,这么做其实也没什么毛病。

    但问题是现在天朝的市场比好莱坞可差远了

    西影厂呢,也不小气。

    也不是说片酬+分红的方式他们给不了。

    许鑫是跳出了这个圈子后,再回头看,才看得出症结所在。

    这种「片酬+分红」的方式,太容易吸引那些大资本涌入市场了。导演或者说演员圈子里,大家的收入恐怕会越来越多,

    事情肯定是好事。

    可对于西影厂这种想要吸纳更多有艺术追求的年轻血液,在商业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电影初衷的做法,基本上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

    倒不是说他们多弱。

    而是从一开始,他们的吸引力就不如人家。

    他们缺乏能吸引青年导演来投的资本。

    因为本身这也是一种双向选择。

    青年导演心怀艺术梦想,想要对电影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厂里提供给他们这个平台,让他们挥发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产业链循环。

    可首先厂里要把自己宣传出去。

    吸引其他人来投。

    而现在大家面临的情况是,吸引力如果不大,那就门可罗雀。如果吸引力够大,吸引来的不仅仅是那些萤火虫,还有茫茫无尽的飞蛾与蚊虫。

    这其中该怎么取舍,许鑫头疼的是这个。说句很扎心的话。

    厂里的营收,他占大头。

    而他自己赚的钱,肯定是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

    你会允许一个陌生人糟蹋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么?

    就是这个道理。

    这事情按照道理来讲,不用他操心,那是厂里的事情。甚至厂里的钱也是厂里的……

    但事情的性质却不是这个性质。

    说他杞人忧天也好,说他瞎操心也罢。

    他现在就在琢磨到底怎么能让这套产业形成一个正循环。

    就是:「有天分的导演(被发掘)---西影厂与其对接(谈合作)---推出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这一套循环链接彻底建立起来。

    而不是广撒网一样,试图从每年那么多嘴上天花烂坠,胸中稻草三两的导演里找到那点金豆子。

    所以,这两天空闲的时候,许鑫主要琢磨的就是这个事情。

    但这事儿呢,朗朗也帮不上忙。

    因为他自己的成长经历……虽然也可以说是出身寒门,但底层生态他真没怎么注意过。4

    或者说,在钢琴领域,天

    才哪怕起步点再怎么低,也不是一些天赋平平的人能比拟的。更何况是他这种又有天赋,又知道努力的人。

    而他的成名之路,也只是弹好一首又一首的曲子而已。

    这与许鑫那番「导演先做好自己,功名利禄自然而来」的论述相符合,但也仅限于此。

    在大层面,他的思虑并不如许鑫周全。

    因为他也足够纯粹。

    于是,他能做的,就是把咖啡放到钢琴上,开始弹奏着一些很适合友人在思考时聆听的音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