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准备

 “小章,前程先别急着抬头,有意识的延长加速时间!”

 “这一组很好,整个过程顺多了,回头多找找这种感觉。”

 “嗯。”

 “途中跑的时候将送髋的动作再做大一点,增长步幅。”

 “不错不错,悟性挺高的,说两遍就注意到问题了,如果能直接改掉就更好了。”

 “嗯。”

 “你的蹬地技术有些差啊!抬头后别用你那高抬腿大摆臂技术了,这样的跑法容易造成极速乏力,赶紧改了,先从摆臂练起,这些都是你以前不好好训练带的账!”

 “今天的训练结束后,杠铃摆臂去加五组,摆不完你和陆辰都不准吃饭!”

 “哈哈哈哈,好的邹教练!”

 陆辰:......

 ...

 这半个月的交流时间,除了参观BJ队的训练日常以及尝试他们的健身房和食堂外,全都被紧张的训练日程填满。

 主要是对陆辰来说,看别人训练没什么意思,他也不需要学习BJ队的“先进技术”,所以他就拉上小章,开启了每天三练甚至是四练的日常。(早上出早操,一般两公里以内,激活身体;吃过早饭休息会儿,开始上午的训练;午休过后就是下午的训练了;如果上午或者下午的强度较大,晚上会做一些专门性的放松训练,打开关节的灵活性,也是为了未来打下基础)

 无论是对陆辰还是章培萌来说,这样的训练是非常充实的,这种训练节奏也让小章提前体会到了训练的乐趣。

 决定一个训练队的成绩下限靠的是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与对训练的认知,而决定运动员成绩上限的,以陆辰个人的理解来看,排除天赋等硬性要求外,最重要的还得是一个队伍的训练氛围。

 陆辰深谙这个道理,所以邹季平的训练队氛围是非常好的,与其他队伍聊两句天就会挨句骂不同,邹季平被陆辰说服后,便对这种事情不那么在意了,也并不是不重视,只是讲究一种“训练时认真,休息时随意”的状态。

 这种状态比一般训练队的气氛要轻松,不会让运动员对教练员心生畏惧,反而觉得很亲切,在这种环境下,教练员无论是提出批评还是表扬,都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打心底的,章培萌也是真心喜欢上了这样的训练氛围,只可惜,半个月时间确实短暂,邹季平也才为章培萌的技术改善打下了基础,转眼为期半个月的交流,就只剩下最后一天了。

 而这最后一天时间,BJ队刚好有一场队内测试赛。一个训练周期,除了日常训练外,定期的成绩测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原本在得知这个消息还信誓旦旦要“秀肌肉”的张弛,在看到他的对手全是BJ队的主力时,顿时就怂了大半。

 开玩笑,这小子可不像陆辰一样在国家队待过,也没有几十年的见识,所以他下意识就会认为省队队员要比市队的牛叉。

 再加上几乎所有市队运动员挤破头都想进入省队,而市队也非常欢迎省队“大哥”下来,这还真的会令绝大部分市队甚至校队的运动员产生自卑心理。

 但其实,就像市队要分成两个食堂一样,省队的队员也被会划分成三六九等,比较常见的是教练员固定分配,将所有运动员分成省一队、省二队以及省三队,三个队伍根据水平不同被分到各自的训练基地,定期将进行测试,测试达标即可向上升级,测试不达标就被“下放”到下一等级。

 另一种划分则是分训练队,无论成绩如何,这个运动员都跟着教练员训练,就像邹季平始终带着陆辰、李芸汐他们一样,这一种方式则是将训练队分成三六九等,训练队厉害,享受的资源倾斜更多,反之,就拿不到什么资源,然后就会造成好的越好,坏的越坏的畸形发展趋势,关键是这个过程中,无论训练的好坏,你的教练员始终是绑定的,无法更换,这样的局限性就会非常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