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二章:老王?小王?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夺走老郭的气运,对于这位马来首富,秦浩可丝毫没有手软。

 秦浩花了三百万从德国进口设备和配套技术,同时在新界申请了一块工业用地,建造工厂。

 经过半年时间的建设,“金龙鱼”粮油食品公司开始正式投入生产,而原料全部由青蓝集团供应,同时青蓝牌粮油也全部由“金龙鱼”负责销售,而“金龙鱼”出产的粮油全部出口欧美。

 在此期间,趁着香江股市红火,秦浩手头上的余钱也一直在金融市场翻滚,这也为“金龙鱼”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

 也正是有了秦浩不惜重金建设渠道,“金龙鱼”跟“青蓝”粮油才能迅速占领市场。

 此时,香江商圈也注意到了秦浩这个从内地来的“大圈仔”,一开始香江商圈并不接纳秦浩,新闻报道上都是一些酸话、怪话。

 直到香江民众忽然发现,身边的便利店、粮油店、超市货架,“青蓝”粮油都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他们这才意识到这个“大圈仔”已经不知不觉占领了他们的生活。

 至于抵制?别开玩笑了,像粮油这种生活物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价格最敏感的,“青蓝”的粮油品质并不比其他品牌的粮油差,价格却比别的品牌便宜好几块钱,老百姓最终还是选择了用脚投票。

 此外,还有一些小报开始挖掘“金龙鱼”背后的秘密,比如“金龙鱼”的工厂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什么在香江很少见到“金龙鱼”的粮油售卖?

 在这些小报的追根朔源下,香江富豪们才发现,原来秦浩的眼光压根就没有放在香江这一亩三分地上,人家早就在开始布局欧美市场了。

 而根据一些小报的统计,秦浩的资产规模已经过亿,虽然对于这个数据不少香江富豪都觉得是在开玩笑,小报的统计压根不准确,而且一个比一个夸张。

 不过从此之后,秦浩开始陆续接到一些香江富豪的私人宴会邀请,毕竟这年头身家破亿,已经足够资格步入富豪阶层了。

 很多时候,跨越阶层靠的是实力,实力不够硬凑上去,人家只会当你是异类。

 对此,秦浩也没有拒绝,这些香江富豪的人脉关系他还是需要的,很快,年少多金的秦浩就开始在香江富豪圈子里有了一定名气。

 时光如白驹过隙,很快就到了1978年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香江,秦浩作为内地人,自然少不了被香江富豪问及相关问题。

 对此,秦浩用实际行动作为回答,蛇口工业区刚刚成立,秦浩就把新工厂建在了那里,这也带动了一批香江富豪,来到内地投资。

 很快,香江富豪就发现,内地的人工、原料相对香江要便宜太多了,而且工人也更加吃苦耐劳,逐渐,一些富豪开始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内地。

 而秦浩也趁机将“金龙鱼”收购的设备跟技术转移到内地,并且主动跟一些国内院校共同建立研究室,开始做自主研发。

 当然,以内地目前的技术,要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秦浩也不心急,每年稳定投入,做技术积累,跟专利积累,虽然在当前,不少人都觉得他是个傻子,人傻钱多好骗,不过秦浩并不在乎,现在种下的种子,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1980年鹏城特区建立,秦浩再度投资两亿港币在鹏城建立了“金龙鱼”亚洲生产基地,同时也正是这一年,王时找到秦浩表示想出去单干。

 秦浩也没多说什么,直接给他投了五百万,王时拿着这笔钱从香江进口了一批电器,正值内地电器紧缺,这货赚了不少钱,算是一炮而红。

 眼看着王时这个小老弟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黎援朝也坐不住了,直接辞职下海,黎援朝则是把目光投在了房地产市场,趁着鹏城被列为特区,黎援朝凭借家里的关系从银行贷了一笔款,在鹏城成立了地产公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