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扇

如此一来大事方略是通过多数内阁大臣商量同意的,张宁不存在乾纲独断的做法,道理上助力就少多了。

郑洽不谈进兵方略,接着便岔开话题,进言礼部的分内事,提出今年秋季可以开恩科乡试,以建文的诏令选拔举人。

仗都还没打完,谁才是大明朝的合法政府也没确定,开恩科这种事实在不算很重要。若是湖广政权败了,那帮在建文政权中参加科举获得功名的人能被承认么?

……议事之后,杨士奇等人离开大堂,要在内阁值房中呆到中午,然后下午去各自的六部衙门处理公务,这是他们的日常行程。

议事大堂的侧面有一间耳房,名曰赞政亭,一般是给主官幕僚和书吏呆的地方,方便其参与记录公务。不过这里的赞政亭里呆的是一个女人,便是内侍省四常侍之一的夏雨。虽然耳房门口有帘子遮着,不过众官都知道她的存在……内宫的人参知政务,是因去年朝廷从四川调兵至荆州的情报延误后,新增加的规矩。内侍省下设打探情报的细作机构,让他们派人参晓政务方略,能更好地为政权中枢服务。

阁臣们离开后,夏雨也从耳房里出来了,一路跟着张宁过堂后的穿廊。张宁感觉她有事要说,便在转角的地方屏退了左右,让夏雨跟在后面到了内宅的走廊上。

她果然在后面唤道:“请王爷留步。”

张宁便转过身来,待她说事儿。只见这娘们长得高挑,衣着举止得体,脸也挺漂亮。但不知为何,很多女子在张宁眼里都缺少一种风情和女人味,平素意识不到她们有什么不同,比如这个夏雨便是如此,大白天见到她谈事儿私下是不会有什么想法的。

她低声说道:“春梅有件事托属下告诉王爷。昨日于谦的一名奴仆从江西回武昌了,可能带了书信回家。”

张宁听罢不动声色道:“我知道了。”

于谦的书信应该是带给董氏的。他去江西上任后,夫人并没有同往;张宁当初也不知如何才能怂恿董氏在其身边监视,这事儿不能做得太明显。不过于谦和家里有书信来往,也是一种联系。

不久前张宁就想再见董氏一面,心里盘算着的借口是时不时探她的口风,但内心却无法欺瞒自己,不知为何确实就是简单地想见她而已。但是上回张宁约她到沙湖畔的别院相见,她却爽约了,于是没有见成。

张宁此时又琢磨董氏为何不愿见面,那次在戏院幽会后她说“从此各不相干再不见面”当然他是不信的,最多当成赌气撒娇的玩笑……或许这种暗地里约会,在董氏看来确实就是私通、通|奸一类的性质,她本是受礼教熏陶的人应该是很有压力的。

这次夏雨带来消息,于谦带家书回来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张宁本打算搁下,可一下午在内阁书房总是时不时想起这事儿。未时刚过(下午三点多的样子)他便离开了内阁衙门,叫桃花仙子去寻来春梅。

上回在戏院与董氏幽会,唯一知情的人就是春梅,她奉姚姬之命前后一直跟踪监视,所以也没必要瞒她了。而且张宁想办事,需要一个人去,最好就是找春梅了省得更多的人知道他的私情。

这娘们不愧是从不合法的邪|教里一路爬上来的干将,办事相当效率。不到一个时辰,她就回来了,让张宁与他即刻出门,已有了安排。

春梅穿了一身灰布衣,扮作马夫便赶车将张宁私带出楚王宫。她进出宫门自是毫无阻碍。

二人乘车南行,过武昌府府衙和府前街,再走了一条街便在城隍庙外停下。这时城隍庙外的人非常多,只见大街上正有一股人流抬着一尊泥人和纸扎的法器敲锣打鼓,一众道士一边游街一边唱词。张宁问春梅是什么事,她说是城中士绅凑钱做的法事,祭阴神讨风调雨顺;并说董氏一会儿要到这里看热闹。张宁问她如何得知,但此时正好游街的人从旁边过,锣鼓敲得太响,什么也听不见了。

等了许久,春梅忽然挑开前面的帘子,对车厢里的张宁说道:“来了,往左边看。”

张宁依言向她指的方向目视寻找,果然发现了董氏。她身边还带着一个提竹篮的丫头,一面走一面看街上的热闹,好像并不知道张宁的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