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八章强国之基

 在热烈的掌声中,两位获奖者从领导手中接过获奖证书,镁光闪烁,掌声雷动。

 刘一辰心中也是感慨非常,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加速了我国的粒子研究,另一位改造了城市的衰落面貌。已如耄耋之年的学术巨匠历经半个多世纪不懈追求,扭转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落后局面,令晚辈后生受益无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便是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先公布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奖项毫无疑问地落在了刘一辰身上,因为今年初评公布的名单,一等奖就只有刘一辰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

 其他的成果,在这一方面都没办法跟他竞争。

 “刘教授,打算什么时候回国?”拍照留影的时候,老人亲切地问道:“国家正需要你这样的年轻学者,为国家建设提供一份智慧,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领导几句话,让刘一辰显得颇为拘束,他说道:“领导,我计划2014年回国。现在在美利坚还有一些事情要做。”

 “这些基础的、底层的东西,是我们国家最为缺少的。以后我们也需要发展这些理论,在科学的理论支持下,技术才能更加的高端,才能够赶超国际水平。”老人笑着说道。

 很显然,领导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还是非常认可的,也深刻的认识到基础的、底层的东西对于华夏发展的重要性。

 老人和刘一辰多聊了几句,周边之人不由得露出羡慕之色,特别是老人让刘一辰站在他身边一起拍照,更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发狂,毕竟这种机会可是非常难得的。

 不少老院士不由感叹:“现在真是年轻人的天下了!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老了,老了!”

 其实多数还是‘老人’,学术圈子里四十岁都算年轻,几千人的大会场里,四十岁以下寥寥无几。

 所以,这就让刘一辰显得特别的出众,放眼看过去,刘一辰最为年轻,又高又帅气,气质杠杠,就是摄影师都不禁多拍了他几个镜头。

 相比2010年度,2011年度获奖项目的含金量又有所上升,比如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青藏高原的地质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代表张总工,其实获奖的不仅仅是他,而是代表着他和数以万计的地质工作者,他们突破生命禁区,冒着高寒缺氧、高山反应等风险,每天徒步数十公里外路线,风餐露宿,当中还遇到过野兽。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历时10年,终于完成了‘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

 对于这一类有着坚定信仰、敢于突破极限的工作者,刘一辰的非常钦佩的。

 华夏能够发展到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着一批科研工作者,敢常人不敢想、敢常人不敢做,克服重重问题,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铸就了华夏复兴之强基,让华夏在海外普遍不被看好的时候,始终屹立于世界。

 华夏正是通过他们掌握了一项项技术,实现了现代工业化,也许他们拿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为华夏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华夏的发展,从来不是靠着那些最聪明的人,而是靠着这些在刘一辰眼中并不聪明、却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攻克一项项技术。

 多少桥梁、铁路、公路等大基建的背后,是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进入深山老林,当着辛苦的搬砖人,才建立起来。

 3000元你请不来一个农民工,但是3000元你可以招来一个大学毕业生,而且还可以拖欠一年的工资。

 每一根桥墩的下面,都有一条人命,这句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铺满鲜血。

 忽然之间,刘一辰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和那些奋斗之中、哪怕骂骂咧咧抱怨着却还是埋头苦干的人相比起来,他显得渺小和平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