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四章元宵佳节

 研究国内的,你怎么研究都比不上其他专家学者,但是跳出国内的视野,就有大量文章可以做了,而且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

 这就是刘一辰给冯琳找的路。

 刘一辰则是在研究着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这么一个猜想: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写信请教当时名满欧洲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可惜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自此以后,‘哥德巴赫猜想’就困扰着整个数学界,长达近三个世纪,哪怕有着许多数学家前赴后继的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也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却始终没有人能够最终证明他。

 截止到目前为止,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最大的研究成果,就是1966年陈景闰证明了‘1+2’成立。

 这个‘1+2’可不是1+2=3,而是‘任意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当然,在数学界也有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书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这一猜想也被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书的哥德巴赫猜想’。如果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

 但是反过来,若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不一定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难度可比其他要难得多,不然的话也不会困住世界数学界将近三个世纪。

 要知道过去的三个世纪,可是数学取得突飞猛进的三个世纪,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甚至其中还有数学家是属于封神的那种。

 但是就是没人能够给出完整的证明!

 可是直到燕大开学这天,刘一辰也依旧没有什么头绪,他将‘哥德巴赫猜’的相关论文、文章都看了一遍,包括维诺格拉多夫所证明的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就是‘哥德巴赫-维诺格拉多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但是依旧在哥德巴赫猜想上难以下手,感觉无法将哥德巴赫猜想这栋大厦进行封顶。

 这一天,刘一辰抽出时间来,却是看冯琳的论文,刘一辰看得很仔细,包括中文版、英文版,和刘一辰的习惯一样,论文都用两种文字写成,中文版是为了国内或者华人学者看,不用再辛苦的查阅英汉字典看论文,而英文版纯粹是为了刊登论文。

 如今的主要权威期刊,基本上都是海外的,国内的权威期刊虽然有,但是要么是影响因子低,要么有着乱七八糟的事,大水漫灌,始终没有太大的含金量。

 在这一方面,华夏要努力的依旧任重而道远,学术自然有学术的严谨,是要经得起推敲和研究的,任何冲量都是不可取的。

 这也是为什么,但凡有质量的学术文章,往往优先于发表在外文期刊,便是因为如此,比较正规、比较有含金量。

 刘一辰看了一下中文版论文,基本上问题不大,他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分析,而英文版方面,问题就比较多了,虽然冯琳的英语已经过6级,但是在论文上,不少还是存在错误,这也是刘一辰每一次要下大力气的。

 话语权不在自己手里,就是有这一痛点,国内其实是有不少学者作出杰出学术成果的,但是就是因为英文比较薄弱,无法写一篇合格的英文论文,所以发表不了,使得在国际上根本没有相匹配的名气和地位。

 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文化与语言上的亏,这种是属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冯琳看到那么多红色笔画圈圈,顿时愁眉苦脸的,她有时候就不明白,明明两个人考托福也都差不多,怎么刘一辰在论文上这么厉害,轻易就挑选出毛病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