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几人应下族长的话,族长又道∶“虽说闻公身边多是出身不好之人,但其中并非没有荆州人士。"

 王谦之想了想,问道“您是说周氏的旁支,如今被闻公极为重视的周公旦周文宁吗”

 “不错,”族长摸着胡子缓缓点头道,“我曾与周家有过些交情。我会为你们写上一封拜帖,等到了冀州之后,你们就拿着这封拜帖前去拜见周公旦,言语中一定要足够有礼,最好让周公旦能对你们升起赞赏之意。”

 几个人再次应下,族长不再多说,挥手让他们离开了。

 但王谦之和几个族兄弟却没有就此分开,而是聚在王谦之的房间中商议科举会考什么内容。他们没聊多久,就有仆人前来禀报王谦之的好友来了。

 片刻后,三个穿着青衫的年轻人笑着走了进来。

 这三人乃是王谦之在学堂之中的好友,高个子的叫徐康,另外两个相貌相似的则是一对亲兄弟,大的叫向飞晋,小的叫向飞章。

 这三人面色隐隐兴奋,彼此见过礼后,徐康便直接问道∶“王兄,你可要前去冀州赶赴闻公的科举"

 王谦之了然,笑着点点头,"你们也应当去了"

 徐康大喜道“没错。我等本来就是北方人士,你也知道我是冀州籍人,向家两兄弟是并州人士。本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荆州,如今有了机会,也是时候回去谋一谋了。”

 向家两兄弟都点了点头。

 他们三人虽出身士族,但自白米众霍乱以来,北方的世家、名士逃往荆州、交州、益州、江东等地以躲避战乱的人颇多,他们的家族也不例外。*而一旦离开了原本家族立足之地,原本的土地、人脉便分崩离弃,他们是外地人士,很难混进荆州上层之中,如果再不想些办法,他们只会慢慢衰落,直至成为寒门。

 如今元里的科举便是他们重回北方的机会,敢重回北方,他们也下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心。他们在北方积攒的庄园、田地都已被他人夺走,此番回到北方也是从头打过。徐康与向家两兄弟想了许久,到底不想拒绝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准备前来探探王谦之的底,若是王谦之一同前去冀州,他们也彼此有个照料。

 王谦之听完他们所想,点头赞道∶“你们想得不错。闻公刚刚拿下冀州,身边势必缺人,此时正是百废俱兴之时,若是做得好能很快就能冒头。况且闻公已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大诸侯,他还未到三十便有如此功绩,以后的成就非你我可想象。我曾派人打听过闻公麾下的属官,听说闻公对部下十分照顾,还令许多本平平无奇的人变得不同凡响、名满天下。你们如果能成为闻公的属官,那便前途无忧了。虽然闻公招纳的只是闻官而非北周臣,但你们也不能轻视。”

 徐康笑了,大咧咧地拍了拍他的肩,“王兄,我等怎会如此?你放心吧,如果我等幸运的真能成为闻公的属臣,说不定闻官的身份要比北周臣子更要吃香。”

 向飞晋竖起手指“嘘”了一声,冷汗津津,“徐康,你这话可别再说了!”

 徐康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这话在心里想想可以,万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他拍了自己嘴巴一下,同屋内人行礼道歉。

 其他人都当没有听见,他们约定好了赶路的时间后,徐康三人便离开了。

 五日后,一众人乘坐马车往冀州而去。

 年轻人以往未曾出过远门,心中不免兴高采烈。彼此之间说说笑笑、看看风景便一天过去了。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等周围赶路的学子越来越多之后,王谦之等人才发觉其他学子竟然都在赶路的间歇之中捧着一本书在看。

 本不紧张的他们见到这一幕,也不免有了些焦躁之感。后面的几日,几人也不再玩闹,各捧了本书在马车之中埋头苦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