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

  敕令宣读完毕,顾卿杨瓒分别领旨谢恩。

  赐服金银便携带,俱送入长安伯府。将黄绢交由两人,赵榆的任务即告完成。

  “恭喜顾同知,杨佥宪。”

  南下之前,牟指挥使透出话,江南事了,即有乞致仕之意。

  按照永乐朝留下的规矩,历代锦衣卫指挥使,无论是否出身勋贵,必须执掌过诏狱。

  北镇抚司现有同知一人,佥事两人。行事谨慎有余,魄力不足。常年跟随牟斌办事,建树不多,算是不功不过,难以服众。

  这样的人压在头上,北镇抚司不出声,南镇抚司也不会服气。

  相比之下,顾卿出身勋贵,才能兼备,较德焯勤。入锦衣卫之后,屡次建功,擢其为指挥使,明显更合适。

  天子下旨升顾卿为同知,大加封赏,即是表明态度,不出意外,牟斌之后,接任锦衣卫指挥使之人,必将是顾卿。

  思及此,赵榆难免有些羡慕。

  然也仅止于此。

  出身和官职,决定两者的路截然不同。自国朝开立,尚未有南镇抚司佥事升任锦衣卫指挥使。

  一则,南镇抚司掌锦衣卫内部事务,抓捕得罪的都是同僚。纵然坐上高位,也未必安稳。二则,习惯南镇抚司规矩,接管北镇抚司,定然左支右绌,束手束脚。

  既无可能,羡慕乃至嫉妒,实无必要。

  待顾卿接过黄绢,想起此行目的,连少许的羡慕都消失无踪。

  “下官此行,是为清查江浙镇抚。”

  品级改变,态度也随之变化。

  在顾卿面前,赵榆少去几分随意,多出几分郑重,更多则是肃然和谨慎。

  “此事,我已知晓。”

  江浙事发,牟斌即怀疑当地镇抚使出了问题。经淮安扬州,屡次遇到事故,更将可能性提高到九成。

  “赵佥事可带足人手?”

  “顾同知放心,下官已安排妥当。”

  “那便好。”

  顾卿点点头,没有继续问。

  南镇抚司办事自有章程。纵然是锦衣卫指挥使,也不可多问。知晓人手足够,准备妥当,顾卿便撂开手。如赵榆支应不暇,需要帮忙,自会出声。

  两人商议时,杨瓒正身坐在桌旁,一遍遍看着敕令,似不在意,耳朵却竖了起来。

  出于习惯,两人未避开杨瓒,说话的声音却不高。

  杨瓒竖起耳朵,也只能听个大概。

  清查江浙镇抚?

  据他所知,南京也有锦衣卫衙门。清查江浙,南京六部可以瞒住,当地的锦衣卫衙门却是未必。

  对方会作何反应?

  杨瓒蹙眉,总觉得赵榆的来意,并不如话中简单。表面之下隐藏着暗流,仅一层窗户纸隔开。欲探究竟,却发现纸后还有玻璃,半点捅不破。

  沉思时,顾卿赵榆已商议妥当。赵榆无意多留,行礼告辞。

  杨瓒在桌旁神游,经顾卿提醒,才乍然回神,向赵榆回礼。

  “赵佥事一路辛苦,可先歇息。明日,本官遣人送赵佥事登岸。”

  “多谢。”

  赵榆笑着道谢,转身离开。

  房门关上,杨瓒按了按额心,心里仍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起身走到榻边,面朝下扑倒。

  眼尾余光扫过,绯红映入眼底,倏地支撑起双臂,以最快速度坐起。

  顾卿站在榻边,看着杨瓒的表情很是微妙。

  似好笑,又似无语。

  杨瓒很是尴尬。

  一个大活人站在旁边,竟给忘了!

  眼大漏神,还是锦衣卫本领高强?

  想想,还是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锦衣卫身负监察百官之责,必要时,存在感定能降到最低。不然的话,仿佛五百瓦灯泡一般,锃光瓦亮,还如何神出鬼没,趴房顶记百官的小纸条。

  扯扯嘴角,杨瓒就要起身离榻。

  不想,肩膀竟被按住。

  扫过按在肩上的手,看向俯身轻笑的顾卿,杨瓒张张嘴,不自觉的喉咙发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