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_

  “宣府大同军情至今未解,边患至今未除。兵部请调京卫,户部焦急库银。北边的快马一匹接着匹进京,说是朵颜卫都督密报,鞑靼可延汗要和三卫结亲,不答应就要杀上门。朕急得冒火,这些人却是半点不急!”

  “京城一场大火,多少灾民等着救济!户部和光禄寺的库银不足,朕从内库支取金银布帛,不见他们说话。朕不过觉得天热,到西苑坐一回船,用些瓜果,隔日就有讽谏,说朕浆酒霍肉,骄奢放逸,懈怠政务,不体万民疾苦!”

  朱厚照越说越气,拳头握得死紧。

  “那几个番僧道士进丹丸害父皇,更想害朕!和藩王勾连,暗中递送京城消息,证据确凿。朕要杀首恶,竟被斥为暴戾,残虐不仁!”

  说到伤心处,朱厚照眼角泛红,牙咬得咯吱作响。

  “朕不过要杀几个罪有应得之人,怎么就暴虐无道,有违父皇遗诏了?朕不过到西苑走走,午后多睡一会,让御膳房多进几次豆糕,怎么就昏聩无德,穷侈极奢了?”

  “说朕奢靡?北镇抚司和东厂递上的条子,朕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三品的副都御使,一年的俸禄才有多少?宴客的花用,足够御膳房送上几百盘朕用的豆糕!”

  “朕是爱玩,可朕记着父皇的教诲,每日自省,知道就改。”

  “朕想做一个明君,学父皇勤政,日日不怠早朝,隔五日开一次午朝,内阁递上的奏疏,哪怕是满纸废话,也是逐篇批阅,一张不落。”

  “朕想效仿太宗皇帝,马踏草原,为国守门,解除边患!可他们却欺朕年少,从不将朕的努力看在眼里!”

  “朕不上朝,他们说朕懈怠政务,有昏君之相。朕勤政,他们说朕年少,日理万机或不暇给,凡朝中之事宜付所司,不必亲劳……”

  “朕怎么做都不对,都是错!”

  话到这里,朱厚照声带哽咽,眼圈通红,瞬息滚下两行泪水。手背用力擦过,不见半点缓解,泪反而流得更急。

  “陛下!”

  张永和谷大用吓坏了。

  自大行皇帝宾天,朱厚照偶尔犯熊,实是日渐稳重,简直像换了个人。谁也不会想到,他心里竟积存这么多的委屈和愤懑。

  “陛下,奴婢有罪!”

  两人扑通跪在地上,同样眼圈发红,碍于宫规,却不敢陪着流泪。

  朱厚照越哭越厉害,仿佛要将这些日子的愤怒和委屈一并哭出来。推开中官递上的巾帕,直接坐到地上,哭得直打嗝。

  此情此景,杨瓒既是心酸,又是无奈,还有一丝好笑。

  朱厚照的确被宠坏了,事不顺心,隔三差五就要犯熊。可熊孩子也想勤政,也想做个明君,为国解除边患。

  束发之年,意气风发,怀揣满腔抱负,想做出一番事业。

  结果,本该成为助力的朝臣,却是冷眼旁观,甚者,兜头泼下几盆冷水。

  杨瓒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些片面,但他不能不这么想。

  为国也好,私心也罢。

  归根结底,朝臣的利益,尤其是文官集团的利益,自始至终联结在一起。必要时,难言三位阁臣不会站在朱厚照的对立面。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朱厚照初登基便遭遇如此挫折,被朝臣百般辖制,不得伸展拳脚,他会有今后的诸多举动,或许不难理解。

  虚岁十五的孩子,正处于人生最叛逆的阶段。

  失去慈父,外患难解,要一肩扛起万民江山,还要和朝臣斗智斗勇。试问,需要多好的心思素质,才能游刃有余,不生出反社会心理。

  现如今,杨瓒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

  该怎么选择?

  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选择最难走的一条路?

  叹息一声,杨瓒滑下圈椅,陪朱厚照一起坐在地上。

  “臣有一言,陛下可愿听?”

  “咯……杨先生,咯,尽管说……咯!”

  “陛下可读过《旧唐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