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养家之路_

  南北方的方言有着很大的差异。北方方言较为好懂,就算隔了几座城,方言的区别也不大。但南方方言就不一样了。在南方,也许只隔开了五里地,两地的人就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了。沈真和沈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习惯讲汾水镇的方言。李家人都说,他们的方言听着就和对岸的日本话似的。

  挂了电话,张明主动解释了一下:“我叫你们大姑把被子晒晒。”

  “大姑?”沈真问。

  “是我姐姐。你们就随着倩倩叫大姑吧。”张明笑着说。

  张明很机智地在行李中塞了三个小马扎。等上了火车,他就带着沈真和沈灵坐在了火车车厢和车厢之间的空隙处。很快,这一点空隙中也挤满了人。被挤得难受的沈真忽然有些怀念后世的高铁了。

  火车上的人天南地北的都有。大家层次差不多,大都是在外打工过年回家的农民工,很快就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有人见张明带着孩子,颇为羡慕地问:“你家俩娃啊?俩娃长得都挺精神的啊!”

  要是回答说“不是”,那人肯定又要问“不是你的娃咋就跟着你呐”;而这势必又要把沈淑娟扯出来了,扯来扯去就没个完了。张明懒得和陌生人说太多,便点了头说:“是,都是我家的娃。”

  沈真和沈灵相视一笑,也没否认什么。

  张明的老家在一个比汾水镇还要偏远的小山村里。村子原本没有名字,进入八十年代后才被人安了“小窝头”这么一个称呼。村子本来就小,近几年还一直有人外迁,现在就剩下不到二十户人了。

  他们下了火车坐汽车,下了汽车坐三轮车,下了三轮车还要走两小时,才终于到达小窝村。

  张奶奶从女儿那里知道了儿子的归期,正站在村头望着,也不知道在寒风中等了多久。

  张明远远就喊了一声“妈”,这憨厚的汉子眼中立刻热泪滚滚。

  可以看得出来,张明和他妈妈的感情很深。事实上,宋根荣也什么都听他妈方石菊的。但是,他们给沈真的感觉很不一样。沈真会因为张明而感动,却极其厌恶宋根荣对方石菊毫无底线的纵容。

  ☆、24|第二十四章

  张老太太这辈子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只养活两个。活下来的孩子里面,大的那个是女儿,小的那个就是张明。这年头也不讲究什么同姓不婚了,张家大姑就嫁在了本村,住处离着张家的老宅不远。

  张明常年在外打工,张家大姑原本是打算把老太太接过去养的。但老太太还守着旧思想,觉得自己有儿子却跟着女儿过活,肯定会让女儿的婆家看不起。于是,老太太就守着孙女一直住在老屋中。

  张家大姑家里装了电话。因张明早早给了通知,张老太太见到沈真和沈灵时也不觉得奇怪。她的头发被岁月的沧桑染得雪白,眼神却依然充满了慈爱,语气和善地说:“好好,过年回家好啊。”

  沈真和沈灵一起叫了声“奶奶”。

  张家的老屋也是黄泥垒的,构造和沈真在前江村的老房子差不多。张倩过完年就十五岁了,在村子里已经算是大姑娘了。当张老太太在村头等人的时候,张倩就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

  沈真把他和沈灵准备好的礼物拿了出来。礼物是在张明知道的情况下买的,张明肯定不准他们多花钱买那些贵的玩意儿,因此只是个心意。不过话也说回来,沈真和沈灵一个才十岁一个才七岁,他们哪怕是空着手上门,张老太太也不会怪他们失礼。见着礼物后,张老太太反倒觉得他们太客气了。

  张倩忙里偷闲地从厨房里钻出来,神情拘谨地和沈真、沈灵打了个招呼。

  沈真脱了帽子和围巾,就打算去厨房帮张倩的忙。

  张明赶紧拦下了:“哎呀,这怎么能让你去忙呢……你们坐这里看看电视磕磕瓜子就好了。”

  沈真笑着说:“叔,是你叫我把这里当自己家不用客气的,那我自然就不把自己当客人了。还是我和小灵去厨房帮忙吧,你坐这里陪奶奶聊聊天。奶奶一整年没见着你了,肯定有很多话对你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