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_

  相对而言,年轻一些、出身贫寒一些的官员回答中少了些文气,而带上了些杀气。

  但是方季北依然摇头:“那细作又由谁来管?”

  “……”显然没有答案,“那你说呢?”

  “我当然不知道。”方季北理直气壮道,“我又没学问,又不读史书,我怎么会知道?”

  毕子灏低头,眼底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

  两人嘀嘀咕咕,满朝官员都有些不快,有交头接耳的,当即朝堂之上就有嗡嗡说话声。方季北也发觉自己态度不严谨,连忙让孔之高派出来的人和毕子灏继续读下一个问题。

  刑部尚书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回答是一样的:细作、严刑。其他人的答案和他基本迥异,但是彼此之间都非常相像,无非就是靠御史、靠上级。由于大韦一朝向来优待书生,甚至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大家说出的处置方案也都差不多,一般也就是岭南发配。

  越听方季北越是失望,他确实不懂治国,甚至听不懂这些朝臣的拽文,但是他明白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只是说着好听。他率领义军,其实也是个国家,如果按照他们这么治理,义军早垮了,哪里还轮得到打进京城?

  要有畅通的言路,即使是上将犯错也能揪出来。要严明刑罚,让他们不敢越界。该宽的时候当然也要宽,要有得到手里的好处和保障。

  还有,不能让一个人手里的权过重,一定要有人和他抗衡——这点上毕子灏倒是非常清楚,但他当然不会说。

  “好了,别读了!”读到“天灾的时候,若当地大户储粮不售,又提高粮价,该怎么办”这问题的答案时,方季北终于受不了了,高声喝止他们继续读下去,“你们看一看,如果有开仓和下令之外的答案,再拿来读!”

  开仓放粮?这些官知道官府粮仓都是做什么的吗?

  方季北造反后攻下不少受灾地区,之后开官府粮仓,里面竟然一颗米皆无。帐面上的米粮都在,实际却被当官的挪用生财。当地大户家里倒是很多粮,可恨他们根本不拿出来平衡粮价,反倒趁火打劫。

  而这些官员,竟然还说什么“开仓放粮,下令大户卖粮”?

  方季北已经听不下去了。

  他终于知道,他造反的原因不是天灾,不是颖州官员太坏。

  他看着朝堂上站着的文武官员。这些人都是有大知识的,他们识字,他们讲起道理来能让他完全听不懂,他们都说什么为了百姓。

  但是他们连百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随便一个不识字的老百姓都清楚的问题,他们竟然不明白。

  这个赌,是他输了。

第二章

  大韦承昭三年七月,义军杀入京城,弒君。义军首领方季北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岳,年号燮馀。

  孔之高自然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大岳的宰相——因为方季北觉得官员名字太长太麻烦,干脆一切从简。孔之高是宰相,那个吴三省就是左副相,右副相暂缺。刑部尚书还管刑部,其他三省六部一概精简,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就都撤掉,例如礼部。

  国将不国。吴三省私下是这么跟旧臣说的。

  能想象吗,堂堂一国之君,竟是个大字不识的粗人。他甚至把琉熙宫内的龙椅撤掉,把高台拆掉,令人在朝堂上设十几把椅子,说是以后大家上朝都坐在椅子上,商量事情也都坐着说。

  成何体统啊!当即就有些当朝大儒昏了过去,被抬到琉熙宫后面刚刚改造的房间休息去了。而他们那不成体统的皇帝,照样在大殿里端坐,旁边坐着屁股半悬空中的臣子们。

  义军——现在都被编入大岳军队了——连兵带官都是些泥腿子,按理来说在这治国上还是应该靠前朝老臣的。但是孔之高之下凡是有点见识的,在朝堂上溜达几天之后都开始鄙视那些老臣,觉得他们真是讲起道理来一个比一个厉害,做起事来啥也不是。

  他们都跟着方季北打天下,深知百姓的生活,在很多方面考虑得都比那些天天在府里待着的官员强。而他们刚刚坐上个位子,还没有到只会为自己牟利的程度——虽然毕子灏按照史书经验,说那是迟早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