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回朝

    杨彪摇头道:“伯喈久不在朝廷,不知宫内发生之事,史侯虽是与张让、赵忠等人亲善不假,但并非受其蒙蔽……”

    说着,他将张让、孙璋反目,以及十常侍内部割裂的事告诉蔡邕,让蔡邕听得大为惊讶。

    临末,杨彪故意板着脸道:“你信不过我,总信得过卢子干吧?他如今与史侯最是亲密,被史侯尊为老师。”

    “我岂会信不过文先。”蔡邕连忙向老友告罪,同时心中暗喜。

    虽说他对次女蔡琰被强行俘来雒阳感到十分不快,但倘若幼主贤明,这份芥蒂他自然也愿意放下。

    毕竟蔡邕与杨彪类似,亦是汉室的忠臣。

    傍晚,卢植从宫内归来,知晓蔡邕一家投在杨彪府上,亦过来相见。

    在一番寒暄后,卢植果然在蔡邕面前说起了刘辩的好话,称蔡琰如今在宫内如何如何得宠,俨然已是将来的皇后人选,蔡邕听罢终于消除了心中芥蒂,心花怒放。

    他倒不是贪求女儿能成为皇后,而是欣喜于女儿成为皇后,随便向那位史侯吹吹枕旁风,规劝史侯重用士人与正直之人,疏远宦官、奸人,那朝廷岂不是清明了么?

    当晚,杨彪与蔡邕、卢植酣然饮酒,大醉一番。

    次日,蔡琰也得知父亲来到雒阳,恳求刘辩派人将蔡邕请到宫内。

    刘辩自然不好拒绝,遂派赵淳将蔡邕并羊衜夫妇请到甲房殿。

    待双方相见时,刘辩笑着对蔡邕说道:“我对蔡郎中亦仰慕已久,或者,我应该唤一声岳父大人?”

    听到这话,别说在旁的蔡琰顿时红了脸,蔡邕亦受宠若惊,连道不敢。

    在相邀蔡邕入座后,刘辩半真半假对他说道:“我与文姬本该早已确定关系,只因为尚未得到岳丈的认可,故此事一直拖着,若蔡郎中觉得我尚配得上令女,我今日便代我自己向蔡郎中提亲。”

    如今的蔡邕对刘辩充满好感,心中自是大喜,只是对刘辩称呼蔡琰为文姬感到疑惑,但这会儿也不好提及,闻言受宠若惊道:“史侯说得哪里话?史侯能看中小女,是小女的福分……”

    说着,他也不问蔡琰,当场认可了刘辩与蔡琰的亲事。

    虽说无论他答不答应,刘辩都要娶蔡琰,但能得到蔡邕的认可,那自然最好。

    蔡琰显然也是这么想的,在得到父亲的认可后,她又羞又喜,被其姐蔡贞姬逮住机会一阵调戏。

    旋即,蔡邕的大女婿羊衜就征辟他三兄弟一事向刘辩表示了感激之意:“……家父与家母命我向史侯转达谢意。”

    正如刘辩当日所说的,其父南阳太守羊续并未阻止三个儿子的出仕,而其母更是万分欣喜,毕竟能过上优渥的生活,又有谁会拒绝呢?

    只有羊秘、羊衜、羊耽兄弟三人觉得有点不妥,但既然父亲、母亲都没意见,他们自然也不好拒绝刘辩的好意。

    刘辩闻言笑着说道:“我素知令尊羊太守清廉正直,又见你兄弟三人甘守清贫,怜你等才华,故而令鸿学征辟,你等若是感激,好好为国效力即可。”

    从旁,蔡邕亦是以一副长辈的口吻开口附和,羊衜连连称是。

    总而言之,双方一团和气,直到蔡邕劝刘辩疏远宫内宦官:“……张让、赵忠、郭胜几人媚上欺下,诬陷朝中忠良,又纵容父兄、宾朋为祸乡里,史侯不应与他们走得过近,应当多亲近郑公业(郑泰)、卢子干(卢植)、杨文先(杨赐)等朝中贤臣……”

    见蔡邕刚成为他岳父就以一副长辈说教的口吻来规劝他,刘辩的神色立马变得玩味起来,令在旁的赵淳暗暗冷笑。

    不止赵淳,同样熟悉刘辩性格的蔡琰也意识到不妙,不动声色地岔开话题:“今日高兴,父亲莫要说这些。”

    蔡邕不明白女儿的良苦用心,又对刘辩说了几句,直到刘辩敷衍地点头赞同,他这才满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