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皇后

    宦官是杀不尽的,哪怕是后来在出师表中写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也不是照样拿刘禅身边的中常侍黄皓毫无办法么?

    宦官、外戚、权臣、后宫,这些都是永远围绕着皇权的客观存在,皇权强势,则这四股势力安分;反之,则复有宦官、外戚、权臣、后宫为祸,把持朝政,压迫皇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就像伟人所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皇权保持清醒,宦官之祸不过是小疾,相较其他三股威胁差远了,毕竟宦官永远不可能篡位,而外戚、权臣、后宫,却可以!

    对于刘辩的示好,张让心中满意且高兴,亦连忙道:“史侯言重了,老臣残缺之人,一生只求为汉室尽忠,能为陛下分忧,为史侯分忧,是老臣的福分。日后史侯若有何所需,老臣也定当竭尽所能。”

    知晓其生平事迹的刘辩心下笑笑,但却未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十常侍之一、大长秋赵忠带着四名小宦官匆匆而来,远远瞧见刘辩与张让,快步而来。

    “赵常侍,你行色匆匆,不知何事紧急?”

    因为有刘辩在旁,张让并未像往常那样称呼赵忠为‘公’。

    显然赵忠也猜到了张让的考量,在向刘辩与张让行礼后笑着解释道:“史侯,张常侍,是这样的,皇后得知了董氏之女那事,又听说陛下将史侯唤来训话,故急命我前来说情。”

    虽然他说的是‘急命’,但事实上他并不着急。

    自刘辩主动向郭胜示好之后,巴结这位史侯,就已成为十常侍内部的默契,赵忠当然事先就猜到灵帝身边的张让会替这位史侯说情。

    若硬要说他着急,那纯粹就是想在刘辩面前表现一番,就跟张让要当着刘辩的面在灵帝跟前替他说情一样。

    向未来的太子表功嘛,不寒碜。

    “原来如此。”

    张让恍然,笑着对刘辩说道:“既是皇后召唤,史侯不宜耽搁。”

    于是乎,刘辩告别了十常侍之首,又跟着赵忠这位十常侍的第二号人物,一同来到了长秋宫,见到了汉室如今的皇后何氏。

    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之妹,史侯刘辩之母,据说十三、四岁时便在兄长何进与中常侍郭胜的安排下进了宫,后机缘巧合得到灵帝临幸而生孕刘辩,被封为贵人,此时又恰逢宋皇后被废,于是南阳一介屠户之女竟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可谓是十分神奇。

    虽然不知其具体岁数,但从面貌来看,这位何皇后如今最多也不过二十六、七的年纪,正是风华绝代的年纪,再加上生得俏丽,投手投足间又有一股雍容华贵的慵懒,不得不说长相、气质、魅力三者兼具。

    这让刘辩难免有些压力,拱手行礼时,心中仍有些不适应。

    “母……后。”

    何皇后或许是察觉到刘辩对她的些许生疏,不过并未太过在意,毕竟这个儿子自小养在宫外,接回宫内还没有一个月,与她生疏她也不觉得奇怪。

    “我苦命的孩儿啊……”

    她主动上前将儿子揽在怀中。

    这让刘辩愈发感到不自在了,毕竟从前世的眼光来看,何皇后的长相与岁数正好在他的适宜范围内,可惜却是这一身的生母……

    好在年仅十岁的他根本不存在那种冲动,只是心理上仍感觉有点不适,因此下意识地挣扎了一下。

    何皇后敏感地感觉到了儿子的挣扎,再看到儿子满脸不适,只好将其放开,只是神色有些幽怨。

    “母后,我……”

    “辩儿无需解释,为娘明白。”

    许是刘辩为难的模样让何皇后看了有些不忍,她伸手摸摸刘辩的头,脸上露出了宠溺的微笑。

    不得不说,都说历史上的何皇后性格倔强妒忌,毒杀王美人、驱逐董太后,后宫莫不震慑,但这段时日刘辩亲身体会,这位何皇后对他倒是非常的宠溺与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