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 利义之辩是一个伪命题

    陈瞻这话前两句“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出自大儒马融的《围棋赋》,直接将围棋类比为战场。道德标杆马融的话,这人定是没法反驳。

    如此陈瞻成功偷换概念,将下围棋不按套路是否违礼的事情,类比成了战场上不按套路是否违礼,然后有拍出了宋襄公的反面案例。

    宋襄公作为传奇君主,在后世的史书里,已经和他的泓水之战一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反复鞭尸。也为春秋战国时流行的宋国笑话增添了宝贵的一笔。[注1]

    在场的士子听闻此言会心一笑。

    楚军与宋军会战于泓水,楚军人多,宋军人少,但是楚军想要攻打宋军需要先渡过泓水,这个时候宋军就可以击其半渡。然而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等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宋襄公又说:“等他们列好阵地。”于是等楚军布好军阵,一冲而上,宋军大败,宋襄公被射中大腿,没过两年就死了。

    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在盂地会盟的时候,宋襄公已经因为过度“契约精神”被楚国抓过一回了。

    而陈瞻的第三句就是子鱼骂宋襄公的话,即战场之上一切以胜利为第一要务,若是真如襄公这般,直接去当奴隶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陈瞻接着说道:“彼语必援经,动必据古,然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此不知时之祸也。”

    这句话明着是在说宋襄公,不知变通,不能审时度势,死抱着古礼,所以兵败身死,“一战成名”。但结合那人刚才说的那句“岂曰尧哉”,所有人都知道现在那个“为天下笑”指的是谁。

    那人涨红了脸,但仍然不愿意认输,接着狡辩道:“襄公乃是仁义之师……”

    一旁的士子见他为了求胜,连宋襄公都要拖出来洗白,不由哂笑,场中嘘声一片。

    啊,这人头送的。

    陈瞻不等他说完便回应道:“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故《春秋》正之,若称颂襄公,则世之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注2]

    这句话是,说宋襄公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仁义,他想用他的子民的劳苦,来换取在诸侯中的霸主之位,这样的行为难道是仁义的吗?

    不想着阻止不义的战争,率兵出征却在在战场上说出那样的话,让无数子民丧生,所以宋襄公不是有什么仁者的素质,只不过是想借此来获取好的名声,欺骗世人罢了。

    所以《春秋》之中也批判了宋襄公的这种行为,你现在还出来给宋襄公洗白,要么是学艺不精,不通圣人之理,还口出狂言。要么也和襄公一样,是一个虚伪之人。

    那人听了陈瞻的话心中大囧,也知自己这话是落入了必败之地,无法反驳了,于是索性破罐子破摔,想拉陈瞻一起下水,指着陈瞻质问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古义利不两立,陈明远,你要如何答?”

    旁边的刘荣心中一凛,心中暗暗为陈瞻捏了一把汗。

    这人垂死挣扎,胡乱攀咬,居然扯出礼义之争来,这个问题陈瞻若是答不好,怕是要被打成“不义之人”永远翻不了身了!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喻利。”孟子曰:“舍生取义”。自古以来义利之辩就是辩难的热点话题,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关于这一问题的记录。

    陈瞻一直对于这一个问题嗤之以鼻,因为在他看来,所谓义利之辨,是一个伪命题。

    这个命题的提出,已经首先将“义”与“利”对立了起来,并且,已经先行无条件的肯定了“义”的价值优越性。

    而且什么是“义”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