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战毕

    入夜,没有硝烟的天空格外透亮,那是因为挂在黑天上的那轮明月散出的白光所导致的。

    那朵朵“黑”云擦过那轮弯月,却也没能阻挡它放出最冷淡的寒光,好不容易能赶上正常的一个夜晚,它可不得豪横一把?

    而从上至下,守在街亭的汉军没有任何喜色,相反他们的心情都很悲伤与凄凉。

    那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这场战争给他们的心灵与躯体带来了永不磨灭的伤痕,战友的离别、伙伴的逝去、躯体的伤痕……

    在他们的心里,街亭之战是大汉与魏国的一场血与躯体所堆积起来的战争,拼得不仅仅是战术策略,还有人的毅力。

    此刻,汉军中军帐内。

    进入帐中,周遭灯火通明,左右将领分开站定,李休坐在案前表情忧愁,仿佛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他那心中的怒火。

    不过他的心理素质要远比先前穿过来的时候好太多,这半个月的适应时间,让他已经深刻了解到什么叫做“生与死”。

    “孝然……”这时,站在众人前头的王平忽然露出耐人寻味的表情,“我军伤亡巨大,根据探报消息,敌军营寨已空,想来张郃已然退兵。”

    实际上这句话是在给全帐所有将领听的。

    魏军退却,汉军以惨烈的代价守住此地,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至少,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且血洒疆场的大汉将士们可以瞑目了。

    李休听王平所言并没有说话,而是站了起来,腿脚一瘸一拐地走到右手边的刀架上。

    众人盯着他的身体一动不动,仿佛就像是静止了一般,李休要做什么?

    只见他双臂缓缓抬起,两手伸直为掌,左手捧着刀鞘末端,右手捧着刀柄正端。

    那是属于张韬的刀。

    站在王平右侧的马谡表情凝重,眼神间瞬间肃穆起敬,这是对于大汉作战功臣的尊重与敬意。

    “诸君,张韬随余征战两年,校场练兵、率队讨贼、街亭血战,其劳苦功高,战功卓著,此乃我大汉将军之典范,身虽死,而魂不灭乎!”

    这番言语,是李休对自己的诫言,他要以张韬拼死一搏、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来随时要求自己。

    战争向来是你死我活,没有任何偏心。

    自春秋末期后,礼乐崩坏,战争的含义已经不再是退避三舍而讲道义,而是弱肉强食、狭路相逢勇者胜。

    俗称,不讲武德。

    而今日李休的举动,不仅仅是要告诫自己要敢于去承担他应该去承担的事情,而且还要告诉这些将领们,死不可怕,怕的是军魂没了。

    紧接着,他将那把战刀轻轻地放回刀架,然后又向后退了两步,并以最尊敬的态度向这把刀躬身四十五度抱拳行了一礼。

    不仅如此,李休的动作也让他们感同身受,将领们几乎不约而同的肃穆而立,双手紧紧向前抱拳对张韬的刀致意。

    将士虽死,而军魂不灭。

    转过身来,他看着在场众将,心中万分感慨,可话到嘴中却是说不出来,或许是紧张,也或许是害怕。

    “诸位将军,休此番前来助阵,并未有带领诸君共抗魏贼之想,千言万语含于嘴中,却不知如何说来……”

    “孝然,此战若非汝,恐丞相北伐亦会因此而草草收场。”马谡的态度与先前狂妄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谡之过,孝然所指也,且受某一拜。”

    忽然,这位向来骄傲自矜、狂妄至极的参军居然会向李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亲兵校尉致以军礼,当真是令人惊叹。

    有道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见马谡如此,李休也被他的举动惊得身体微颤,连忙挪步上前抱住他的身体让马谡起身。

    “参军这是做甚?”他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对马谡说那些客套话,“此番交战,若非参军领兵杀出,只凭无当飞军阻之,敌军定不会就此而退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