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大使 辽王出发

    4337年(公元1640年),三月十二日。

    乾清宫御前会议讨论完军国大事。

    皇帝苏河向内阁首相王仲策询问道:“英吉利使团即将回国。

    我们按照缔结的条约,会派遣驻英大使,在伦敦设立大使馆。

    驻英大使人选,朕认为礼部理藩司员外郎褚盛比较合适,内阁有没有更好的人选。”

    首相王仲策立刻回复道:“陛下,臣也认为褚盛比较合适。

    他这段时间一直负责与安德烈大使接洽,了解英吉利这个国家的情况。

    褚盛为人刚直,又不失机敏,他能履行大使的责任。”

    王仲策代表内阁同意褚盛这个人选。

    皇帝苏河已经指定人选,哪怕是这个人选不合格,他也不会反驳。

    现在哪个官员都不熟悉驻外大使怎么工作,派谁去都差不多,根本就选不出来合适的人。

    苏河看到首相王仲策同意褚盛这个人选,他向站立在一旁的周方志公公吩咐道:“方志,御前会议结束,你派人把褚盛叫到乾清宫。”

    内阁大臣李志升站起身建议道:“陛下,国内很多大商贾,通过各种渠道向内阁谏言。

    他们准备跟随英吉利船队返回欧洲。

    商贾们不想错过前往欧洲做生意的机会。

    海商们的武装商船,联合起来也是一股很强的势力,不惧怕一般的海盗。

    我们国内的海商,现今前往最远的地方就是红海,他们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做生意。

    国内的风帆船具备远洋航行的条件,我们的人就是不熟悉海况,容易在大海上迷失。

    海上们跟随英吉利使团前往欧洲,我们熟悉这条航线。

    我们今后也可以直接前往欧洲做生意,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欧洲商人到来。”

    皇帝苏河看到内阁大臣李志升的表现,他非常满意。

    内阁最保守的大臣李志升,他都忍不住为海商发声。

    这就说明在大华国内,海商已经成为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与众多官员都有着利益往来。

    所有官员也能清晰看到,海贸带来的庞大利益。

    苏河一直让玄武卫关注这些商人的表现。

    安稳做生意的商人,会得到朝廷的扶持。

    过线的商人会受到朝廷的打击。

    大华把历朝历代捆绑在商人身上的束缚去掉,这些商人表现出极强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现在已经主动提出要求,让朝廷允许他们前往欧洲做生意,这是极好的开始。

    大华王朝想要在海外扩张殖民地,这些商人是重要的组成。

    皇帝苏河笑着说道:“李爱卿这个建议不错,这件事就交给礼部负责。

    让这些商人付出一些代价,支付给英吉利使团,让他们成为船队的向导。”

    御前会议结束,文武官员们离开乾清宫。

    礼部尚书韩翠柏最忙碌,他要在礼部招见安德烈大使,与这人商议相关的事情。

    英吉利使团即将离开大华,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褚盛在礼部整理着众多可能建交国家的资料,内阁和韩尚书都给理藩司下达命令。

    理藩司要做好与其他国家建交的准备。

    褚盛了解到的国家,只有离得较近的倭国、越南、暹罗、缅甸等国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欧洲诸国他都不太了解。

    为了了解这些国家的情况,他经常请教安德烈大使,同时为这个人讲解一些大华王朝的官场常识。

    一名小太监来到礼部,惊动了所有人。

    现在的小太监人数极为稀少,皇宫的太监大部分都是老太监。

    小太监来到礼部,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有人将会受到皇帝的召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