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4334年(公元1637年),三月二十日。

    苏河在乾清宫,阅读通政司整理的奏书。

    山东、河南地区推广冬小麦,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山东巡抚张右枫和河南巡抚钱明义。

    他们都汇报开春之后,山东和河南的冬小麦长势良好。

    冬小麦推广成功,再加上正在快速推广的玉米和红薯。

    粮食高产已经形成定局。

    全国各地都在兴修水利,开垦农田。

    再加上沼气肥等农家肥的使用和天然化肥的产量增多。

    大华全境,很快就会解决粮食危机。

    百姓不会饿肚子,他们就会安稳生活。

    大华实在太大,也不全是好消息。

    苏河从北方各地汇报的情况,他就能分析出。

    北方的黄河流域,即将要发生一场大洪水。

    今年开春,陕西和河南的降雨量,普遍比以往增多。

    大旱之后下大雨,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大旱之后土壤板结,土壤保水能力变得极弱。

    土壤留不住水分,大量的水都涌进河流之中。

    河流承受不住暴涨的河水,必然会导致洪灾频发。

    特别是河南开封府的黄河,这个危险的地上悬河,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北方各省,很少发生大规模洪水。

    水利设施非常老旧,没办法应对突然加剧的洪水危机。

    苏河已经严令北方各省巡抚,严查主要河流的河堤。

    设置泄洪区,减轻洪水的危害。一旦发生洪水,立刻转移百姓。

    内阁专门拨款抗灾,都察院深入到抗灾的第一线,严查官员渎职。

    苏河处理完政务,看向乾清宫墙上的全国军事形势图。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结束战争。

    驻军最多就是配合警备军,在各地进行剿匪。

    只有西南都督府,正在训练一批适应高原的军队。

    大华王朝建立这么长时间,乌思藏地区一直没有反应。

    苏河准备派兵进攻乌思藏地区,这个地区的本土势力很弱。

    乌思藏地区难打,主要是道路难行,加上高原反应。

    平原地区的人,来到缺乏氧气的高原地区,大部分人身体都受不了。

    只能提前训练适应这种环境的军队。

    辽东战场在冬季停滞后,第三军和第七军,已经在发起勐烈的春季攻势。

    苏虎和李大壮,已经在辽阳会师。

    他们即将联合已经训练好的第四骑兵师,准备对建奴发起总攻。

    三个骑兵师,也会从侧面战场,支援主力行动。

    大华皇家陆军,解决建奴之后。

    那就消灭华夏传统疆域,最后一个势力。

    苏河回复完重要的奏书,让通政司把这些奏书转交给内阁。

    他准备去看一看,已经兴建到京城各个地方的自来水。

    通政使郑子良捧着一摞资料,敲响乾清宫的房门。

    他得到允许之后,走进乾清宫中。

    “陛下,征倭的东海舰队已经返回到大沽口。

    他们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

    苏河听到这个令人高兴的消息。

    他就不再准备出门,立刻坐下,阅读东海舰队的军报。

    东海舰队这一趟行军,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他们已经占领琉球群岛,作为东海舰队的母港。

    轻松打下江户城,逼迫倭国德川幕府赔款,开放海港城池和倭国市场。

    冯三秋搞到价值三千万两银币的贵金属。

    银行已经不缺,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这些贵金属制造的货币投入到市场之中,能轻松解决现在遇到的钱荒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