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准备

    朱由检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有想法的。

    在王承恩把奏章放下之后,他就想起了之前自己定的计划。

    那就是离京到达河南去。

    在河南其实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利用系统,把大米之类的粮食直接兑换存在河南那边的大仓里面,这样的话就算是陕西那边发生了灾情,能够第一时间把大米调过去,有了粮食人民的性命保住,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

    之所以选择河南,主要还是距离近。

    这样的近距离,朱由检来去几天也用不了多少的时间。

    但是现在的朱由检却并没有打算去的意思,因为系统已经是在刚刚的进入到了做任务的状态中。

    所以只能是开始进行赈灾了。

    内阁那边的给出建议是,地方可以先等待一下情况再赈灾,现在只是刚刚的开始,还有余粮,能够保证不出乱子。

    而且,皇帝陛下不是说要把查抄的一千万两白银用来赈灾么,这就是一个机会,只要皇帝陛下下旨,让地方上的那些米商调米到受灾的区域,然后朝廷跟他们进行购买。

    这样也就少了朝廷自己购买再运粮的麻烦。

    这些米商的价格也合理,只是比灾区的米价稍微的低一点点而已。

    这自然是有很多的人这样建议的,在他们看来,灾年米价上涨也属正常。

    朱由检看着这些奏报,心中无语。

    不过,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告诉内阁,这件事不用他们管了。

    赈灾的事情,自然是有专人去做。

    而且,钱粮皇帝这边出。

    对于此,大臣们也只能是据理力争了一下,实在是不行,那么他们也就只能暂时的不在这件事上抓紧,而是去忙自己的事情。

    忙的自然是与自己有利的事情。

    第二天,朱由检下旨,从京城拨出三百万斤的粮食,银一百万两,运到陕西各地。

    而且这只是前期的粮食,后期还会有拨出。

    运送粮食和银子的是驿站。

    对于这么大宗的粮食和银子,驿站的人员就有点不足,不过驿站可以临时的去招募一些人运输。

    至于说一路上所废的钱粮之类的,则是由驿站承担,具体的则是从税收中扣除。

    这也是惯例了,所以一点的问题都没有。

    驿站的运输能力在这个时候表现了出来。

    在沿线的路上,其他的驿站已经是在雇人进行修整路面了,为的就是这些粮食在运输的时候不会出现耽搁。

    同时在陕西的各路驿站已经是发出了招民夫干活的启示。

    找人干活,每日管饭,而且还有钱粮发。

    这就对于一些壮劳力来说非常的有吸引力了,因为当你愿意参与到其中的时候,家里人也能够有粮食,虽然说不能够果腹,但是却也能够让人活着不会饿死。

    驿站有很多的项目。

    以往的时候,只需要征徭役就可以了。

    但是皇帝的旨意已经是下达了,驿站的收入增加,还不用迎来送往的疲惫不堪,所以让驿站的上下都吃的饱,收入也多了,他们自然是会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不办事不行。

    驿站里都有一名监察,对方可是盯着看呢。

    所以只能是按照正常的程序来走。

    而且看这个情况,大明似乎是打算要放弃征徭役了。

    驿站短短三个月的改革,然后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好事,对于李二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

    想起两个月前,自己还在为家里的米发愁。

    然后当改革了之后,李二等人的收入增加,每日的吃食也多了一顿,而且还有其他福利。

    “李二哥,听说驿站这边招工做活,然后还有钱粮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