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武器的岔路口

    交州的战事很平静,士燮四兄弟全都聚在了广信城下,兵马超过了十万。

    但仍然没有攻城。

    士燮不是枭雄,他是儒者,狠不下心来逼死父母和族人。

    他不想背骂名。

    每日都陷在纠结和痛苦之中,战又不敢战,退又不甘心,投降又觉得不是时候,几天时间便煎熬得满眼血丝,嘴生燎泡,白头发不知道长了多少。

    看着城上受苦的父母,私下痛哭了好几回,谈判、送礼、怒骂、威胁,对面都无动于衷。

    关羽在城中不动如山,一点都不着急,完全不在意敌军的四面围困。带兵这么多年,他的眼光早已脱离了一城一地的争夺。

    守广信,不单单是守这座城池,而是攻略交州的开端。

    六月盛夏,兵卒初到,还没适应这里的气候,不宜大战。

    援军未到,即便战败敌人,也无法扩大战果,不是开战之时。

    「传令各部,一律不得出城。派人趁夜潜出城外,给军师传信,还不到决战之时。」

    他打定主意,要在此地,拖死敌人。

    原本有些憋闷的前军将士,被他一句话就安抚住了,因为「守城战和钻山林」很好选,傻子才愿意追着土猴子满山跑。征剿荆南山越的时候,天天钻山林,把他们烦得要死。

    一致决定,还是听将军的话,在城里悠闲的待着吧。

    跟前军将士的悠闲不同,此时的太史慈,正在为了打通通往番禺的海路而烦恼,水军士卒也是忙碌不堪,又要轮番出海,又要警惕的在城中戒备。

    当地的人很仇视他们,哪怕水军并没有骚扰百姓,根本就没什么恶行,也一样被仇视。

    仇视汉人似乎成了山越和南越人的传统。

    愿意帮助他们的人不多,虽然提高了一些探查的速度,可达不到太史慈的要求。他总是在惋惜揭阳县衙的舆图上,没有标注通往番禺的海路。

    总不能带着水军将士从陆路去攻打敌人的城池吧?

    那还花费金山银海造战船干什么?

    只能忍着焦躁,继续派船探查海边的水文,一点一点的向前拓展航道。

    而交州一直没有战报传回长安,这种不胜不败的拖延状态,让朝中出现了很多弹劾关羽和太史慈的奏章,大多是畏敌不前、空耗粮草、养寇自重之类的言辞。

    中书省一律留中不发。

    刘襄也没追究上表弹劾的官吏,这种弹劾是正常现象,他如果再次惩罚弹劾之人,那就真的是闭塞言路了。

    这波弹劾,除了个别人心思不正,大多数人是因为不通军略。他们脑子里的行军打仗还处于两村械斗的阶段,就是领着人,赶到地方,然后叫骂一阵,乱打一通,胜负全看人数或者运气。

    完全不考虑天时、地利的因素,也没有心理博弈,计谋诓骗,引导敌军主帅判断失误的概念。

    更不会借助大势,因势利导。

    他们只看到南征交州的关羽、太史慈耗费了朝廷的资财、粮草,却没有想过,为了应对朝廷南征,士燮动用了多少人力,消耗了多少资源。

    而战争发生在交州的土地上,会对那里造成什么样的破坏。

    这些影响,又会削弱多少当地的战争潜力。

    他们不会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

    他们不了解战争。

    面对这样的人,解释是没用的,他们听不懂,也不会听,其中还会出现很多自认为读书多,有才能,鄙视领兵将校的二傻子。

    不理他们就行。

    刘襄也没功夫搭理这些人。

    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

    需要思考。

    不是思考交州战局,关羽、徐晃、乐进、太史慈等人都是领兵多年的宿将,几人麾下也是历经大战的骁锐之师,披甲率又高,手中全是夹钢打造的利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