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兄难弟

    江南的上层结构,很复杂。

    本地的士族、豪强、宗贼,互相之间本就不对付,争斗就没断过,后来淮泗流域的士族豪强大量南下,因为争夺田产,与本地人的矛盾很深。

    再加上那些带兵的军阀,还有一些北地的世家,扬州的大人物,仇怨不小。

    毕竟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一口,别人就少吃一口,能融洽才怪。

    要是没有刘襄带来的压力,他们早就打成狗脑子了。

    丹阳太守周昕、吴郡的陆康、庐江的周瑜,都属于本地人的代表。

    刘勋、纪灵、刘邈、张昭那一帮人,就是外来人的领袖了。

    至于各地的宗贼,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人物,被两方压制得很惨。

    刘襄倒是没有利用周瑜挑起扬州内战的意思,因为做不到。

    他们得有多脑残,才会在朝廷大军南下的时候掀起内战?

    他想分裂的,是平定之后,存活下来的那帮人。不能让他们报团呀,否则天高皇帝远,不好管理。

    可怎么让周瑜成为自己的刀子,他还没打好底稿。

    先把人招揽到麾下再说吧。

    「公瑾的才学,世人皆赞,被誉为江左第一,不知有何志向?」刘襄笑呵呵的询问。

    「陛下谬赞了,小民才疏学浅,不敢当此美誉,往日里不过是呼朋唤友,饮酒作乐而已,一些朋友胡乱吹嘘,当不得真。

    只是性喜浮华,至今沉不下心来治学,这辈子怕是难有成就,吾思来想去,既然本性如此,又何必强求呢?便不再纠结于此,索性悠游田园便是。胸无大志说的便是在下了。」

    周瑜笑得很腼腆,仿佛立志不高尚,有些不好意思的少年郎一般。

    他心里却有些打鼓,皇帝一上来就问他志向,这种问题可不好回答,万一被认为心有异志,那就难受了。

    此次召见,必然有所图谋,也不知能不能推脱过去。

    刘襄知道他是在推脱,不想给自己效力,热脸贴人冷屁股的事,他可不想做,于是开口说道:

    「朕想起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说是曾经有个挺有才华的年轻人,为了躲避司空的征辟,用马车压断了自己的腿,谎称意外受伤,可司空不信,最终仍旧被征辟入府。公瑾,你觉得这个年轻人是聪明人吗?」

    刘襄说的是司马懿躲避曹操征辟的故事,当然,断腿是他杜撰的,历史上司马懿只是称病,说自己风痹犯了,就是关节炎、痛风之类的病。

    但称病哪有断腿刺激,所以就改了个说法。

    问了周瑜之后,他又转头看向鲁肃:「子敬觉得呢?这个年轻人究竟是聪明呢?还是傻呢?」

    这故事很吓人呀!

    周瑜有点慌,鲁肃冷汗都下来了。

    他们不想回答,却不得不开口。

    「回禀陛下,小民认为此人确实不是聪明人,这样的短智之人,司空又何必征辟呢?只会尸位素餐而已。」周瑜小心翼翼的表达着自己的意思。

    话里的意思刘襄听懂了,强行招揽,必然不会尽力做事,他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看向了鲁肃。

    鲁肃硬着头皮拱手作答:「回禀陛下,吾以为天下贤士如过江之鲫,司空求贤,只需一声令下,必然大才云集,不必在乎一个两个痴鲁顽愚之人。」

    呵呵,这也是个不想给自己干活的,刘襄笑意不减,评价道:「朕以为,此子是个聪明人,他越是推脱,司空便越要征辟于他,如此,他便能被上官记挂于心,得到重用。」

    这话当然是胡说八道,但他想表达的意思,周瑜和鲁肃都听懂了。

    推脱是没有用的。

    上位者的意志,他们拒绝不了。

    「陛下智慧深远,我等受教了。」两人躬身行礼,表达臣服。

    不服又能怎么办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皇帝的故事里面只是断腿,现实中,怕是要断头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