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缘由

    有何言语教你?

    刘襄嗤笑一声,都这种时候了,还想着谈条件吗?守军士气涣散,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只要发动进攻,破城就在当下。

    有什么资格谈条件呢?

    「开城投降,饶你不死。」

    封官许愿是不可能的,活命就是最大的筹码。

    「城中百姓无辜,陛下可否放过他们?」要说邓当心系百姓,那是纯扯淡,他说这话就是为了给城里的青壮,还有城外的皇帝一个好印象,免得被砍了脑袋。

    「朕,军法严谨,麾下士卒从不骚扰百姓,这一点,用不着你来刮躁。打开城门,出城缴械,饶尔等不死,否则,大军攻城,打为齑粉!」

    刘襄的语气不容商量,现在就是携大胜之势,威逼守军投降,你越是强硬,他们就越是惧怕。

    邓当敢打吗?当然是不敢的。

    舒县的守军敢反抗吗?他们也是不敢的。

    所以出城投降,保全性命,就是唯一的选择。

    过程很顺利,围城的四座营垒,又添了两万多人的俘虏,前几天刚接受改编的山贼俘虏,现在成了看押俘虏的主力。

    他们原本是来支援舒县的。

    人生的境遇,就是这么奇妙。

    调陷阵营入城接管城防,主要是防备粮仓遭人破坏,舒县是产粮大县,这一季的新粮刚刚入库,还没来得及运走,正好充做军粮,支撑攻伐扬州的后续战事。

    刘襄没有入城。

    禁军主力还在追杀败兵,战斗还没结束,身为主帅,他不想脱离战场。

    琐碎的事情很多,幸好禁军的中低层军官已经锻炼了出来,多管一些俘虏,完全没有问题,大多数的老兵,也认识了不少的字,简单的算数、记录,难不倒他们。

    军中推广识字很多年了,安平军大多数正卒都会计算自己的军饷,能够默写军规,会背千字文的也不少,放出去,做个乡、亭的启蒙先生,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给俘虏登记名册,计算一下收缴的兵器,对他们来说,没什么难度。

    前面抓,后面记,一直忙碌到入夜,骑兵追杀了二十里,方才收兵回营。

    城内城外,总计俘虏了六万五千多人。

    击杀敌军六千有余,缴获刀剑四万多柄,长矛大戟五万多杆,长弓八千张,铁盾三千面,木盾没来得及收拢,战马八十匹,驮马两百余匹,牛、驴等大牲畜一千八百多头,大小辎重车辆四千多辆,粮草八万多石。

    城中粮库存粮,一百一十八万石。

    这个数字,刘襄不满意,舒县的田地很多,具体有多少,县里的黄册不可信,但他估计,绝不少于三万顷,一季产粮不会少于九百万石,庐江可没废除口赋、算赋等等苛捐杂税。

    在币制败坏的扬州,缴税的大头可是粮食。

    而粮库里的存粮,太少了。

    看样子,那些大大小小的世家豪强,偷税漏税很严重啊。

    刘襄觉得,他们需要教育。

    当然,这事不着急,先把那些俘虏弄明白,把军事捋顺了,其他的,自然就平顺了。

    第二天,忙碌的甄选俘虏就开始了。

    来到舒县以后,两次作战,总计俘虏八万一千人。把所有世家豪强子弟剔除出去以后,余下七万六千多人。

    承诺战事结束之后,给他们分田分地,人心一下子就拉过来了。

    用分田拉拢底层百姓,是刘襄百试百灵的好办法,他能走到这一步,就是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黔首小民,把他抬起来的。

    这些人不识字,没学问,圣人文章、兵法韬略,他们一概不知道,

    但他们能分得清谁对他们好,他们知恩图报。

    他们,才是这个天下最大的一股力量。

    世家传承了多少多少年,掌握了多么高深的学问,出了多少惊才绝艳的名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