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逐渐明朗

    冬狩持续了五天,刘襄急行而去,又急行而回。

    马超猎白虎的事情不胫而走,名望大涨,这就不得不重用了,不能空给一个羽林郎的职位,否则,不识英雄的名号便会落在他的头上,有失去人心的隐患。

    调入左监,任命为甲骑具装的实职屯长,统管百骑,为了压制马超,将散骑从事孙策任命为羽林左监军司马,统管千骑,把文稷也划归到了他的麾下。

    至于这三个年轻人能不能被那群骄兵悍将认可,且练一练再说吧,甲骑具装的八百个新兵,也正在往死里练呢,多他们三个不多。

    禁军十二团营改编不久,划分为南、北两军,南军的三军三卫增补了两千八百骁果,共有三万六千人,北军六营增补了五千五百人,共有一万八千人,刨除监察天下的一万锦衣卫,以及作为预备军官的两千千牛卫。

    禁军四万两千战兵,就是刘襄镇压中枢、制衡外军的基本战力了,这些士卒的花费,全部由少府的内库支撑,属于他的私兵部曲。

    除了禁军之外,前后左右四军,还有镇守北疆的五千度辽营骑兵,驻扎益州的无当飞军一万山地步兵,总计五万五千正卒,也是由内库支取装备、军饷,也可以算作他的私兵部曲。

    这十万大军,是职业军人,正卒每年二十四石军饷,军吏在军饷的基础上再加俸禄,伍长十二石,什长二十四石,自队率开始就有了品级,从九品下,四十石。

    这是军中官吏和地方官吏的不同之处,在役的有基本的军饷。

    十万正卒之下,是长城防线的烽燧兵和各州的守备军团,将近十五万人,选拔民团,轮流值役,负责地方治安和协助主力部队作战,军饷减半,各项消耗由朝廷的太仓供应。

    辽东和西域长史府的守边部队,总计两万三千人,与地方守备军团相同待遇。

    除此之外还有辽东、河东、河南、西域的屯田兵,总计四十万人,这部分人没有固定军饷,屯田的收获上缴军备粮仓,支取十分之一养家。

    最特殊的是金川卫,直属皇帝管辖,军户一万六千五百户,总计九万八千人,属于屯田兵,但每户要出正丁一人服役,备丁一人替补,不交赋税,种植、放牧所得全部用来养家,装备的花费由内库支取,还有维护商路的红利发放。

    待遇极其优厚。

    不优待没人去呀!

    河西走廊的四郡之地,缺水少人,就依靠着祁连山北麓的冰山化雪形成的河流,才能种地、放牧,以汉代的技术,开不出多少田地,只能以放养牲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自然条件本就艰苦,人文环境更差。

    南边的高原上,是数之不尽的生羌部落,短期之内打不上去;北边的沙漠里还藏着剿杀不绝的马贼,以匈奴人和鲜卑小部落为主。

    去那里就是刀头舔血!

    可西域商路必须有人维护,专门驻扎大军,会拖垮朝廷的财政,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刘襄盯上了幽州和并州孩子比较多的汉人家庭。

    这两州汉胡杂居,民风彪悍,去了河西也吃不了多大的亏,谁抢谁还不一定呢。

    并州不太清楚,反正在他的记忆里面,幽州百姓有出塞抢胡人的传统。

    汉胡杂居的地方,你抢我,我抢你,太正常了,也就是这几年加强了管控,百姓分了田产,日子好过了,胡人又经历了大规模的汉化,这种情况才得以遏制。

    最主要的是,那里的百姓分田比较早,几年前就诞生了一波婴儿潮,现在孩子快长大了,可分田的政策已经过去,下一代只能继承父母的田产,不太够分的,要想过好日子,得另谋出路。

    脑子灵活的,自然可以去工坊、商队讨生活。

    但不是所有人都聪明啊,地会越分越少的。

    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