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进的脚步

    长安走了很多人,又搬来了更多的人。

    毕竟是大汉中枢。

    北阙甲第和东阙甲第居住了大量的官吏,加上他们的亲眷、仆役,光这两处就生活着七、八万人。

    城中一百六十个闾里,以及东、西两市,居住着九万多人,明光宫内外还有六、七万的工人和他们的家眷。

    如果算上长乐、未央等等宫城之内的宫人、守卫,长安城内居住了将近三十万人。

    城东附郭的人数比较少,大概也就两、三万百姓,可城北附郭这两年扩大了六倍,新兴的煤场、市集、仓库全都建到了那里,一直连到了咸阳宫的工坊,有二十多万人在此地讨生活。

    关中最大的牲**易市集,渭水、泾水六处货运码头,商贩、脚夫云集于此,酒舍、客栈开得遍地都是,成了新兴的商贸中心,比城里还要繁荣几分的样子。

    东南西北的商品应有尽有,走南闯北的好汉比比皆是。

    丝绸之路已经打通,虽然第一批商队还没返回,但皇帝陛下极为重视通商西域的消息,早已传遍了上上下下。

    “今上先是派大军征伐,后是修堡垒,建道路,这西域通商哪有不成之理?我等若不早早准备,岂不是错过良机?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刘老七自从几年前协助安平军诈取壶关城门,被刘襄封了个三级军爵之后,他就悟了,贩鱼卖枣运漆器,都是下苦力气,成不了气候。

    要想赚大钱,得找对路子。

    可他只是个有点小聪明,识得几个字,一群军属凑在一起组成的小商队的管事,自认没什么见识。

    所以,安平军打到哪他就跟到哪,小到给兵卒捎家信,大到协助运送军需,他都干。

    关系混好了,赚钱的机会自然就来了,这些年依靠着转卖士卒缴获的战利品,他可没少搂金子,商队也是越做越大,俨然成了一号人物。

    出来进去没少被人追捧。

    这要是放到现代,他能给你扯一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风口来了,猪都能飞”的理论出来。

    现在,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想要说服商队中的其他管事,早早布局,提前出发,赚他个钵满瓢满!

    “贩卖兵卒的缴获,可做不长久,仗打不了几年了。”刘老七惋惜的摇了摇头,财路要断,得想别的辙了:“该转行了,不如去西域搏一把。”

    土坯搭建的屋子里点了炉子,很是温暖,炉子上的陶罐煮了水,热气弥漫,他脱了绵袍,擦了把汗:“怎么个章程,你们倒是说句话呀。要是怕死,我可就自己干了,到时候,别说我老刘不带你们。”

    商队成员大多是军中家属,有股份也有情分,他不好意思单干,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莫急莫急,先喝碗水。”赵正也是商队的管事之一,拉着他坐到了长案旁边。

    他们商队一共有五个管事,往日如何行事,都是商量着来,去西域是大动作,好些人都拿不定主意,风险太大了,万一有个闪失,不但血本无归,命也得交待在大漠荒原。

    容不得他们不仔细斟酌。

    刘老七吹了吹碗里的热气,浅浅的喝了一口,放下碗,挑了挑眉,鄙夷的说道:“都知道去西域赚钱,都在等别人回来,你等我等,等到何时?等到乌泱泱的人群都涌到西域,那还能赚几个钱?”

    “太远了,马贼、盗匪又多,西域又乱,听说那里的蛮子黄头发绿眼睛,长得跟个妖怪似的,咱们着急忙慌的跑过去,人生地不熟,话都听不懂,到底是送命还是赚钱,谁也把不准。”

    一个头大脖子粗,肩宽体胖的管事,跪坐在长案东头,瓮声瓮气的说着自己的顾虑,明显是不想冒险的。

    其他两人没开口,皱着眉沉着脸,看样子也是不太想去西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