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一触即发

    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只是这风如同刀子一般,有些不美。

    努尔合曼带着自己的两个旗丁,赶着十来个啊哈,慢慢悠悠的往自己的村子走去。

    努尔合曼心想:这一次进城卖掉的毛皮与羊,买了十来个阿哈奴隶,让他们去干那些脏活、累活、重活,应该能够缓解一下自己族人人口不足的劣势,能够训练出更多的旗丁,让自己这一牛录战斗力更强!

    如果是再进关,自己的兵力更强,掠夺的奴隶和物资就更多,部族就会越来越强,自己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努尔合曼隶属于镶蓝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

    后来黑旗被一分为三:

    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

    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

    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黄旗也分为二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

    开始时,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

    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在编制上一旗有7500人,分五个甲喇,一个甲喇1500人,每个甲喇分五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不过编制归编制,实际上两白旗在入关时辖有约一百个牛录。

    而努尔合曼就是济尔哈朗麾下镶蓝旗的一个牛录额真,掌管三百旗丁,族人八百余众。

    之前因为族内老人较多,新生儿又较多,所以迫不得已,努尔合曼不得不让自己的战士,去做一些民夫该干的事。

    脱产部队,职业军人的意义,非同小可,他们往往代表着更高的训练量以及更强大的战斗力。

    如今努尔合曼带回来的这十几个阿哈,能够让自己的旗丁解放出来二十多个人,毕竟奴隶嘛,让他们多干一些活也很正常。

    而阿哈,也不是娘子,是奴隶,包衣奴才。

    包衣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满洲实录》,最初的起源是女真部族的下层成员、统治家族收养、接纳的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氏族成员和部分外戚族众等。

    此外,还有许多追随清太祖起兵之勋戚都隶属于包衣,八旗定制后也未有变更。

    他们与统治家族结成的特殊关系,使得他们成为了最获信赖,也是最忠诚的家臣、家仆、得力助手,甚至是主人的朋友。

    随着努尔哈赤家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包衣的来源也日益复杂。从之前的来源又拓展至战俘、契约奴仆和获罪之人。此后,以他们作为主体的包衣成员身份也日渐稳定,开始以一个奴仆阶层的形象出现。

    上三旗包衣有自己的户籍,属于正户,其地位属于正身旗人之列。由他们所组成的服务于皇室的机构——内务府平衡了宦官在宫内的权力,降低了宦官专权的可能性。

    下五旗包衣中也有一部分拥有自己的户籍,另一部分则依附于主家户口之内,这也就是广为大家熟知认可的包衣奴隶范围。

    隶属于包衣旗籍之人,除非家族抬旗、立战功、为官表现优异、罪案平反等缘故外,其身份是世代固定的,所生子女曰家生子,再生为二辈奴、三辈奴等,世代为主家服务。

    代数越多越受主家信任,地位也较高,并掌管重要事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