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出茅庐 吴桥兵变(十一)

    毛钰能够理解吴襄的心情,他自己率领几万人先是被叛军偷袭,接着被叛军出城正面击败,现在毛钰带着几千海军就收拾了沈士奎和毛承作手下精锐,这差距也太大了。吴襄是典型的的羡慕嫉妒恨,当然因为毛钰的炮击还是及时救了他一次。

    虽然毛钰有可能故意放跑了毛承作,但是这平乱的首功非他莫属了。当然如果毛钰能够在给朝廷的汇报的时候来电春秋笔法,吴襄是不打算追究毛承作的事情。

    毛钰也是苦笑着解释:“吴将军误会了,本官只是率领船队前往东江贸易,听闻登莱出事,叛军首领还曾经是家父手下将领就想来归劝他们投降,结果没有成功。好在吴将军率领大部队及时赶到,才将叛军堵在登州城内。现在还是尽快剿灭城内的叛军吧。”

    吴襄知道毛钰少年老成,但是没想到他丝毫没有要独占功劳的意思心中大喜说道:“毛大人说的是,叛军的主力还在城内,我等务必齐心努力尽快评定叛军以报效朝廷。大人请把。”

    毛钰摇摇头笑道:“我手下都是一些海军,进城剿匪非我所长,我等就不进去了。城内还要仰仗吴将军了。”

    吴襄一愣,其他几位总兵也是愣住了,别看毛钰只是正四品,可是他是文官,而且是带兵的,如果他要坚持第一个进城,没人敢走在他前面。更何况现在控制城门和北城墙的都是毛钰的人。

    既然毛钰不肯进城,吴襄也就不客气,率领自己的骑兵第一个从北门进了登州城。他从山海关带了的大部分们精锐堵住了南门,身边只有不到三千人。所以进城之后并没有真的立即去剿匪,而是等待其他几部人马纷纷派遣人进来之后蔡浩浩荡荡地朝着叛军军营所在开去。

    叛军说是有几万人,其实都是一些沈士奎和毛承作沿途裹挟的百姓,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现在群龙无首,见到官兵进了城,自然也无心抵抗。大部分人跪地投降等待发落。

    即便如此吴襄等人还是付出了将近三千人伤亡才彻底平息了登州城。自此吴桥兵变的叛军全部被朝廷剿灭。

    吴襄让人控制了这些叛军之后开始在城内寻找孙元化和张寿的下落,结果其他的幸存的官员倒是都找到了,但是孙元化和张寿不见了。一起不见的还有许多佛郎机教官。只是吴襄关心的是孙元化和张寿,哪怕张寿被沈士奎杀了,只要找到了孙元化也是按时全了功。

    不得已吴襄只好再次派人和毛钰商量,将北门外和城墙上战死的叛军的尸体聚拢在一起,加上城内叛军的尸体放在一起,连夜让人清理城南的叛军尸体,七七八八加起来也有六七千人,再加上几万的俘虏也算是对朝廷有个交代了。

    毛钰没有立即回舟山,以来他要在登州外海附近寻找沈士奎等人的尸体,二来他虽然不喜欢抢功劳,但论功行赏也没必要处处躲着。

    朝廷很快派人前来登莱,带队的是兵部侍郎陈新甲,同行的还有王承恩。陈新甲见到毛钰只是微微点头就骄傲地坐在了登莱巡抚衙门的柱位上。倒是王承恩很意外,他听说这次平定叛军,闽浙海军也出了力,却没想到毛钰竟然亲自来了。

    不过不等他们两人寒暄,陈新甲就发话了,他朝着吴襄和其他几个总兵拱了拱手笑道:“这次辛苦几位了,皇上和几位阁老听闻平定了叛军都很高兴,所以就派本官前来劳军。吴将军,本官要恭喜你了,没想到声势浩大的叛军,这么快就被你带人平定了,不亏是关宁军啊。本官听闻将军到了莱州之后那沈士奎望风而逃,然后将军尾随到登州接着攻城,一战而下,真是为我明军杨威啊。虽然匪首之一的毛承作逃跑了,还是瑕不掩瑜。吴将军此次建立如此殊勋想来皇上和朝廷一定不会忘记的。”

    他得意地看了一脸惶恐的吴襄,只当是武将见了文官的的缘故,不过他无意间瞥了一眼毛钰,却发现这厮眼观鼻鼻观心神游天外于是咳嗽了几声笑道:“原来毛提督也在这里啊,要是我没记错的话那毛承作可是毛少保的养子吧。叛军首领沈士奎是毛承作的岳父也就是毛少保的秦家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