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击赫连定

    羊皮筏子?

    谢晦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但他很快意识到刘义真在说什么。

    “陛下的意思是革船?’

    《后汉书》记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

    这个知识点对于刘宋时期的读书人来说其实很是晦涩,若不是博览群书之人肯定不会知道这点的。

    因为羊皮筏子,也就是“革船”,其实是在后世才在大河上游流行起来的。

    因为在唐、宋以前,大河上游的水势平稳、航运极为发达,有船坐谁疯了去坐羊皮筏子?

    所以,刘义真看谢晦居然知道“羊皮筏子”的存在也是眼睛一亮,练练点头应允。

    “如今汉水水势凶猛,承舰艋很难过河,倒不如用羊皮筏子将士卒运过去,和定军山的守军相约共同夹击对岸的胡夏军队!‘

    谢晦有些为难道:“陛下,这革船....靠谱吗?”

    对于谢晦来说,这种东西终归只是存在于典籍之上。

    但对刘义真来说,他是真的见过羊皮筏子的好用。

    明清时候,从兰州放下羊皮筏子,十几天就能完完整整的飘到包头去。

    到了后来,更是有神人从广元放下羊皮筏子,在异常凶险的蜀地水道中把成吨的汽油运到山城重庆去。

    连后世那种汹涌的水路都能征服,渡过一个小小的汉水自然是不在话下。

    “放心!听朕的!”

    “羊皮筏子不但能过激流,更重要的是极其隐蔽。若是天暗时行军,对岸的敌军很难发现!”

    敲定主意,刘义真便回到略县,去教士卒制作羊皮筏子。

    相比于床弩那种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东西,羊皮筏子的制作那更是没有半点难度。

    最大的羊皮筏子能用六百多只羊皮袋扎成,长二十多米,宽七米,载重可达二十到三十吨。

    刘义真自然没想着造那么大,在几次实验后还是决定了用二十只羊皮扎成羊皮筏子为最佳。

    一艘艘羊皮筏子被制作好后,刘义真又找来些熟悉水性的士卒学着驾驭这些船只。

    羊皮筏子这东西,最难的不是制作,而是掌舵者。

    因为其的存在就是为了在险恶的水道中渡河,所以自然不存在“桨”这种在平稳水系中帮助掌舵者掌握方向和速度的工具。

    后世的艄公都是爬在羊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靠着水浪把羊皮筏子“浪”到对岸。

    这可是个技术活,一个不小心就是带着整船人去河里喂鱼,因此在训练了很多次后刘义真才得到不过二十名合格的艄公。

    等训练好这些艄公,已是过去五天。

    “也快到时间了!”

    几天前,刘义真就派了斥候从汉水下游绕道去定军山联络裴方明、朱修之,轻装简行下,这些斥候也是抵达了定军山。

    定军山上柴厚士卒的状况确实不太好。

    因为缺粮,又不知道北岸的柴厚什么时候能够突破宋军定的拦截。朱修之将山上的粮食宽容管控,每名士卒都只能分到一小碗淡粥。

    在加上连续的雨天,这潮热让山上的赫连士卒都已经打到了极限。刘义真完成了例行的检阅任务后回到军营,对着朱修之透露了自己的不安。

    “已经五天了!”

    “这五天,要不是将军您一直在安抚士卒,怕是已经有士卒要哗变了!

    不是刘义真危言耸听,而是他在经历了几天检查后的真实感受。现在的情况,瞒是瞒不住的。

    尤其是柴厚定率大军去北方阻拦援军的事大家可都是亲眼看到的。几天来北面又没动静,难免让定军山的士卒心中产生猜疑。

    再加上柴厚思削减士卒粮草,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定军山已然是成了一座孤岛!

    柴厚思咬着牙,对眼前的局势也是有些无可奈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