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治之思

 如今全县九成百姓解瘟去疾,余杭、钱塘、西子城也得解灾,现在是该治理灾后诸事了。

 “不知世才有何高见?”

 陆侯出言询问。

 刘彦说:“百姓复业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各行生计,与外界通商,引外流江河之水解我乡之饥渴。”

 “嗯。”

 周县丞拂须点头。

 郭主簿琢磨道:“你之意我等皆明白,可临安有何货物对外通商?往年都是卖米粮,但眼下刚遭灾,粮食一卖出去,州县内粮价必涨……”

 杨万山灵光一闪,接话说:“何不把米磨成面,制成‘汤圆’对外卖?”

 “这时节天冷,东西不易腐坏,中原北方都没吃过汤圆。”

 “此物如若送去长安、洛阳等富地,定能卖个好价钱!”

 说着,他一连生出数个点子,不断与人众人说道。

 而周围除了陆知县,其他位官家一头雾水。

 皆不知他口中‘汤圆’为何物。

 说到最后,杨万山转对刘彦笑道:“就是不知世才兄,舍不舍得把制作汤圆的方子割让给百姓,施仁义与大众!”

 刘彦笑了笑,顾众人说:“你所言确是好办法,能为我乡百姓添一个营生,只要百姓因此得利,我又有何吝惜?”

 “制作汤圆简单至极,陆夫人不就有方子?”

 “回头陆兄请夫人做一些,大锅熬煮施赠百姓品尝,再把方子张榜公布。”

 “先做一批在周边卖卖看,若卖得好自然引来各方商贾求购。”

 “万山回洛阳时,也可带些回去,在京中宣扬宣扬。”

 “别说,我正有此意!”

 万山眼明道:“自吃了你家汤圆,读了你那《汤圆赋》。我就想回京时多带些汤圆。”

 “昨日我还与家姐说此事,让她包个百十斤汤圆给我当干粮。”

 此言引得众人逐笑颜开。

 陆侯分看君子说:“世才应该另有高论,请君指点我等,如何与外界通商。”

 刘彦不卖关子,说起自己想法:“正如郭主簿所言,我乡可卖之物不多,但临安有好水。”

 “东湖万亩宽广,南北皆通运河。”

 “若能把‘北去南来’的商船货行都聚在东湖,打造成万货转运之地。岂不是‘一水连九州,一县通南北’?”

 “届时,官家便可收得一份商税,而百姓亦能从中找到营生。”

 “或是卖熟食,或是出力挑货,或是开银庄做担保……”

 “只要能把人和商贾聚集过来,临安便得众多活水相助,利官利民。”

 “关键就看陆兄和诸位官家,如何巧思良谋,做成此事。”

 “事成后百姓感恩,朝廷封赏,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他几句指点,抛砖引玉,旁听众官皆眼明心亮,越琢磨越觉得在理,乃是可行良策。

 刘彦点到为止,具体事他不打算参与。

 一是避免抢占功劳,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等众官欢谈起来,他阔步走去队头,呼叫一声:“心远。”

 车头沈炼听有人叫自己表字,顾头看一眼,翻身跳下车。

 今日他一身玄色官衣,透着干事练达。

 如今沈炼已有官职在身。

 三日前范县尉抬举他,叫他补缺,任本县步兵都头,手下兵士四十人,而韩都头升管骑兵弓弩手。

 上任后他公务比原来更忙,昨日搬出刘府,住进了县衙。

 刘彦迎面笑问:“现在官职在身,心远有何感受?”

 沈炼跟随他并行说:“没什么大的感受,只是觉得身上添了一份任担,不如行走江湖时自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