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

    “修养此气,要善于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不能忘记它。但也不要妄自拔苗助长,否则适得其反。”

    “养气好比种禾苗,今日拔苗助长,明日禾苗枯死。却也不能不管不问,要给它时常除草,才有生长。”

    “贤弟明白了吗?”

    最后一句‘贤弟’,把二人从师徒对话中拉拽出来。

    刘彦跳出公孙丑角色,与山君相视少许,思说:“已经明白一些。”

    “孟子所言‘不动心’与‘夫志’,是产生浩然正气的前提,而想要产生浩然正气,还要在心志中贯彻道义。”

    “夫子说,心志是意气的主帅,亦可作为‘浩然正气’的主帅。”

    “不动心是教人不可妄动道义,妄动就等于拔苗助长,损害自身正气。”

    “好比那些江湖侠客,一时意气相投磕头结拜,一时妄动侠义shā • rén 害命。”

    “夫子口中的‘义’,应是世间‘大义’,为国为民,为天下为苍生。”

    “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义’,将其贯彻心志中,便可催动身中志气,引来充斥天地中的浩然正气!”

    “解得好!”

    王寅折扇抚掌:“贤弟所说,正是要义、真意所在!”

    “我闻‘义’有高低之分,江湖草莽义气最不可取,弄不好shā • rén 害命,落草为寇。”

    “其次是江湖侠义。此道义虽说是正道,但容易被他人利用,被他人借刀shā • rén 。一旦犯错,悔恨交加,志气受损。”

    “勇义、忠义,仁义三者,才是高义!”

    “勇义为国,忠义为君,仁义为民……”

    “我闻蜀中孟学剑客,都以这三种高义立志,借仁义养气的最多。但也有侠义养道的。”

    “世才要好好思虑,谨慎贯彻道义,这可关系你一世的道路。”

    山君说罢,高二转对刘彦道:“依我看,还是仁义为先。贯彻勇义就要舍命,贯入忠义就要忠君,这两个都不好。”

    “与其舍命,不如自己修命。与其忠君,不如自在逍遥。纵观古今的忠臣,有几人得到好下场?”

    荀舫主难得附和她的观点,道:“我也以为‘仁义’是上佳之选。有道是仁者无敌,无论世道如何变化,终究需要仁义主持公道。”

    刘彦听取她们的建议,思量说:“我认为世间应该还有一种‘宏大刚正的道义’!”

    “它可以兼顾世间的义,秉持此义,可使心志无敌,任何邪道妖魔动摇不了它!”

    三仙闻言相觑,心生好奇。

    王山君问:“那是什么义?”

    “正义!”

    刘彦说出答案,端起香茶沾水画圈说:“天下有正反两仪,正者为阳,反则为阴,正义即是刚正之义,这刚正不正与浩然正气重合?”

    “我以为,正义包含了勇义、仁义、忠义,三大义。”

    “可以杀敌为国,可以慷慨为民,可以行侠仗义,亦可以做个忠臣,并且不受到约束。不会陷入蛮勇、愚忠的境地。”

    “它可藏在心中秉持不动,如孟子不动心一样。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这不是更好吗?”

    “好,确实更好!”

    王寅双目明亮,爽悦扬手:“贤弟此论甚高,道义上独树一帜,实在好得很!”

    “就像上古诸子,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

    “孔子说仁,孟子讲义,荀子性恶,如此才有当时百家争鸣的大气象!”

    “我以为这是最好的!今日能助世才找到正义之心,愚兄不虚此行,没有白来一趟!”

    “他年我转世成人,希望拜入你的门下,修习君子绝学!不知可否?”

    刘彦分看二姐舫主,摆出老师做派,笑道:“既如此,还不拜见为师?”

    这本是玩笑,王寅却当真伏地叩首行弟子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