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君结交

    刘彦说出顾虑后,王荀各有神采。

    王寅折扇抚掌笑道:“无需放在心上。你身上有真金,又何须俗银付账?明日只管来,待到临行还乡,写下一篇佳文赠送舫主,便可抵所有花销。”

    荀舫主点头:“公子不必顾虑其他,当下该一心向学才是。”

    听他们把话说到这儿,刘彦就不再推辞,起身礼谢舫主。

    随后三人归坐,继续品茗,谈论儒术真境。

    有了前两篇典故打底,王寅后面说的话,刘彦能明白个bā • jiǔ 不离十,对于‘什么是儒术真学’心里有个总结。

    借王山君的话来说:

    此间世界,儒释道三家皆能通玄,皆能获得神通。

    无论修学、修道、修佛,都是从前人留书中明白玄机道理。

    道理通了,便见诸多不可思议。

    道术可以撒豆成兵,儒术亦能文章显妙。

    佛法能够与人开慧,儒学亦能聪明君心。

    三家各有各的玄通,相互之间亦可借鉴,步入真学的人无论修佛还是修道,皆能事半功倍。

    这就是为什么王寅要儒道兼修的缘故。

    离开青花舫前,他传了刘彦一个‘做学问的法门’。

    此法借鉴了佛道‘观想法’,名为《经阁观书法》,也叫《书屋观想》。

    即是在脑中想象自己身处一间书房、经阁内,里面皆是自己读过的诗书,若能看到它们,便寻来一本细细的读,细细的揣摩书中妙义。

    聪慧者能从中获取真意,存成经册归入身中,待到积少成多,经册将自酿文光,提升自身儒术。

    这个法门是王寅从一位真学大儒那里窃听来的,是谁他不说,只叮嘱刘彦不可对外声张。

    刘彦认真记下,有一些动容。又觉得这位兄长很是有趣,竟把偷的东西传给他人,又怕声张出去被失主知道。

    他哪晓得,王寅这叫‘窃书传法’,其中有一个典故。

    相传前朝晋国有一书生甚是聪慧,但不得儒术真传,后来他结交了一只老狐。

    老狐断定他会有一番成就,跑到一位大儒家中偷学传给书生。

    数年后书生成了一方名士,受人推荐拜入那位大儒门下。

    恩师与他论学,才发现这弟子所学皆出自己。

    老师追问下,书生才道出‘狐仙窃书传法’的事情,此事后来流传坊间,成为文坛佳话。

    王寅便是效仿老狐狸,假如刘彦成了一方名士,他今日之举也将流传于世,成为天下文士交口称赞的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