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私学(一)

    晓寒到了铅笔作坊,发现孙旗愁眉苦脸的,一问才知道,这两个月里销量有点下滑。

    庄晓寒问孙旗调没调查是什么原因导致销售下滑的。

    孙旗说:“问了几家店铺,大部分客人说家里有些储备还没用完,所以卖不出以前那么多了。”

    庄晓寒知道,这大概就是市场已经饱和了,不是人们不需要,而是这个时代,能识字写字的读书人本来就少。

    想要铅笔多卖大卖,就得先让人们读书识字。能读会写的人多了,就等于扩大了内需了。

    怎样提高人们的识字率?办学啊!

    这也是老和尚口中的那个多做善事多积阴功的具体落实。

    庄晓寒记得前世老家附近有个中学,是民国时候一个乡绅创办的,后来那个学堂不仅成为全国有名的学校,而且,这个乡绅的儿子还成了新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够积功德了吧。

    庄晓寒递了帖子,想去拜见端王。

    端王很忙,但是听说庄晓寒有事求见,还是很快就回应了她。

    庄晓寒带着孙旗一起去了。

    庄晓寒把自己的想法和端王说了说:“…划出一块地方作为试点,建学堂,招聘先生,面向京城招收学生,暂时就定为京城第一小学,资金就先从铅笔作坊里出,我不是有三成的股权吗,我将拿出全部的分红,连续三年全部投入到办学中去,王爷可以考虑一下,要不要也入股办学?”

    端王看着庄晓寒那亮晶晶的眼睛问:“我们这些人家的孩子都有私塾上,还可以去上公学太学,干什么还要在办学校呢?”

    庄晓寒:“王爷,我说的这种学校不是为了大户人家的孩子创办的,大户人家的孩子有的是机会读书,夫子也只教主人家的几个学生,但是这种私塾费用太高了,一般家庭根本就负担不起,而且还不可持续,教个几年孩子大了就可能撤掉了;

    而朝廷创办的公立学校,门槛又太高,招收的都是王公贵族的孩子,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就进不去。

    但是如果创办了民间学堂,虽然也是私立的,但是可以填补一下家庭私塾和公办学堂之间的空白,面向社会招收,什么人都可以来读,一个夫子可以教更多的学生,历史地理自然百科都学一学,培养全面型人才,不比只读些四书五经的强?

    学生多了,办学费用就摊薄了,孩子们也可以少交点学费,这样更多的孩子就可以读得起书了,办学有了规模和历史之后,全社会就逐渐培养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小孩子到启蒙年纪了就一定要去读书!

    不管这些孩子今后能不能走科举,只要他识字了,那么他就不算是一个文盲了,人口素质提高了,干点别的啥啥不可以?”

    端王说:“要办学你带着孙旗来干什么?”。

    庄晓寒:“因为读书的人多了,那么要用铅笔的人不就更多了?我们暂定一个年级两个班共一百个人的话,用不了几年就能再增加一个铅笔作坊的销量,撒出去的钱都可以收回来了,是不是?个人不仅赚了名声,还赚了钱!

    这还是第一批,以后可以再办几个学校,东城西城南城北城都办一个,有第一小学就有第二小学,把京城作为试点,做得好就在各地推行下去,这么一直办下去,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个国家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人才越来越多,补充到各行各业去,这个国家是不是到时候就强大起来了?”

    庄晓寒说的唾沫星子横飞,端王打断她:“这些是朝廷要做的事,你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要抢着做?”

    庄晓寒喝了一口茶水:“办学确实是于国于民的好事,朝廷为什么不办这种公学呢?这个问题要探讨起来,就要说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了,涉及皇家和朝廷的统治地位了,还是不要深入探讨了吧。”

    端王微微笑了笑,瞥了她一眼:“你老老实实赚你的钱不好,办学又是打的什么算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