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州

    这个海贸相关的赋税如果跟其他商业的赋税一起制定的话,会有很多的麻烦。

    比如粮食的出口,按照我们的讨论方法,粮食相关的赋税应该设定的非常低。

    但是我们并不希望粮食大量的出口,所以这个时候,粮食出口又有必要实行相对高一点的税率。

    其他如瓷器、茶叶、丝绸相关的东西,如果是朝廷希望鼓励出口的,那么用作海贸那部分的商品的赋税就不应该太高。

    而相识香料等一些从海外购买的东西,如果是朝廷希望鼓励购买的,那么就有必要把赋税设定的低一点。

    相反的,如果是朝廷不希望大家从海外大量的购买的商品,就需要把赋税设定的高一点。

    别说是百分之十的税率,哪怕是百分百的税率,也是可以考虑的。”

    不得不说,刘仁轨的眼光还真是不错。

    作为大唐现在最繁华的港口城市,上海县后来者居上,贸易量已经比明州、泉州等地要高了。

    现在也就扬州能够跟他相提并论。

    而过个几年,估计就是独一档的存在了。

    “刘县令这还正说到我的心坎上来了,我之前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问题,所以觉得商税学院改革。

    但是我就没有想到要把海贸相关的商税单独罗列出来,设立海贸相关的赋税比例。

    现在您这么一说,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解决了现在的问题。

    朝廷到时候肯定会同意我们这个观点的。

    并且这个改革,并不是单纯的提高或者降低商税,商人那边的反对意见应该不会那么大。”

    虽然强制性推行,肯定是没有谁敢跳出来反对。

    现在正是大唐实力强大,官府威信很高的时候。

    但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支持和不支持,对于政策的实施效果肯定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这一点,不管是刘仁轨还是上官仪都很清楚。

    “这个事情估计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上海县先抛砖引玉,到时候看看陛下和民部那边有什么建议吧。”

    ……

    “郎君,按照目前统计的情况,我们在上海县的产业给家族商业贡献的利润已经超过三成了。

    并且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升高,今年过年的时候,您完全可以回去争夺一下族中族老的位置了。”

    在上海县的崔氏大院里头,伙计黄庆跟崔文飞在那里商量着事情。

    崔家在上海县刚刚设立的时候就已经来了。

    对于这里的变化也是一清二楚。

    “不好说啊,商业在家族内部的地位,毕竟还是没有那么的高。那些参加科举之后在朝中为官的族人,更容易获得大家的支持。”

    崔文飞倒是对现状很清晰。

    经商的人,如果搞不清楚现状,那是很难挣钱的。

    崔家在上海县做的也不是什么垄断生意。

    “话虽如此,但是陛下这些年一直都在提高商人的地位,一直都在强调商业发展对大唐的重要性。

    我们崔家自然也是需要跟随陛下的步伐,提高商业领域在家族内部事务当中的发言权。

    郎君正好借着这一股风气,顺利的进入到家族内部呢。”

    黄庆作为崔文飞的嫡系部下,自然是希望他的前途能够更好。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其实都是成立的。

    “我听说上海县将来会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管辖面积,这个事情我们可以在背后帮忙推动一下。这对于提高我们在家中的地位来说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崔文飞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

    上海县现在的发展虽然非常的勐,赋税收入也是超过了许多州。

    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县。

    自己这些年扎根在一个县,对于家中很多不是很了解上海县的人来说,总觉得自己的格局是不是太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