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当然了,这个年代官员负责的东西也没有后世那么多,所以人数少也有人家人数少的理由。

    只是李承宗显然是不习惯这样子的方式。

    在他看来,中央朝廷如果不能把触手影响到每个县,每个镇,那么这个统治就是不够稳的。

    增加人口流动,虽然会多很多管理问题。

    但是对于打压世家勋贵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其实是有好处的。

    趁着四个宰相都致仕的机会,李承宗自然也想要做点什么。

    “陛下,我大唐现在都是各地的大行台在管理者州县,如果要变更的话,那么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褚遂良和马周作为李承宗的亲信,这些事情肯定是第一时间就收到了风声。

    虽然还没有确定要改革,但是事前的讨论已经开始了。

    越是重大的事情,参会人员的数量就越少。

    那种几百上千人的会议,注定都是走流程的。

    大事都是事前就已经定好了。

    “现在的管理台混乱了,朝廷对于各县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从今以后,各县县令的任命,都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

    各州的刺史,原则上都需要来长安城述职一次。”

    改革,首先改的肯定是人。

    要不然的话,怎么改革都是没有什么用的。

    而要改变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用人上面着手。

    这些官员在官场上,图的不就是升官发财嘛。

    这个时候,谁掌握着升官的权利,谁就掌握着话语权。

    之前的时候,大行台的权利也是五花八门。

    县令的任命基本上都是大行台在负责,部分州的刺史也都是大行台直接任命了。

    哪怕是给到长安城走流程,那也基本上是真的在走流程。

    李承宗对这个情况,显然是不满意的。

    “这个应该问题不大,只不过这么一来,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州的新刺史不在岗位的情况。”

    这年头可没有飞机和高铁给你选择。

    距离长安城近一些的州县还好,十天半月就能赶回去。

    像是岭南这些地方,你一来一去的,大半年的时间就没有了。

    “朕准备把目前大行台、州、县的结构,重新梳理一下。

    一些很小的县,该合并的就要合并。

    今后朕准备把大唐分为十到十五个道,朝廷六部只要把各道管理好就行。

    而各道则是管着下面的各个州,每个到下辖十到二十个州。

    每个州下面再管理十个左右的县。

    如此一级一级的管理,让朝廷的政令能够顺畅的运行下去。”

    李承宗登基以来,第一次提出了大改革的观点。

    褚遂良和马周自然不会立马站出来反对。

    但是这种改革的利弊,他们肯定是要好好的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