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

    大战在即,备战很重要,但吃饭一样重要。

    明年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全靠道家肥田粉。

    钱崇厚送来的六袋燧石,不是苏达素石买的,而是远在龟疏的白羡宁帮着买的。

    韩平安打开麻布袋一看,发现果然如白羡宁在信中所说买来了两种。

    一种是火折子的燧石,也叫火石,质地坚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要点火时将石头或坚硬的铁器在火石上敲击摩擦,便能产生火星,引燃易燃的火绒。

    一种质地疏松,转运到这儿已经变成了碎石。

    这种燧石不常见,制陶作坊用的比较多,据说既能用来助燃也能添加在陶丕中,烧制出来的釉面会更厚更好看。

    拿起来闻了闻,两种石头都有一股大蒜味儿,应该都含磷,只是不知道含量多少。

    钾有了,刘三根带着人在盐湖熬出了上千斤,钱崇厚的辎重队已经运回去两批,正在下叶王庄试用。

    现在磷也有了,韩平安赶紧让李老丈人的部下拿去砸碎,再用碾子将其碾成粉末。

    分几批放入大陶罐,然后把炼化作坊这些天炼制的几种绿矾,分批倒进去搅拌。

    既不知道土法炼制的硫酸浓度,也不知道这些磷矿石的含量,甚至不知道里头除了磷之外还有什么物质,只能多炼制几种,回头运回去分别洒在试验田里,看看没有效果。

    如果有效果,就挑效果最好的哪一种,按原料配比批量炼制。

    经过一下午的忙碌和一夜的冷却,二十几缸贴有标签的磷肥制成了。

    没种冬小麦,春小麦不能再不种。

    韩平安一刻不敢耽误,去正在施工的炼焦工坊转了一圈,便带着炼制好的磷肥跟钱崇厚的辎重队,冒着凛冽的寒风回下叶王庄。

    这个偏远的村庄既是白沙城与“道城”之间的中转站,也是全叶勒部善农者聚集的地方。

    在这儿主持大局的既不是余望里也不是安弥善,而是李钰和安云儿!

    让她俩在这儿坐镇,看似儿戏,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大都督府缺人才,更缺能信任的人才。

    一时半会儿间实在找不着人,只能让她俩带着十个粟特亲卫和五个军城老卒独当一面。

    为保守机密,对外她俩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耀建州学第十二学童队的女学童。

    不过第十二学童队只存在于纸面上,并且除了她俩之外别的名字都是假的。

    都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这一离别竟一个多月。

    久别重逢,韩平安却顾不上温存,一见着就要去看试验田。

    安云儿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她负责的,辛辛苦苦忙碌了一个多月,当然要让郎君看看。

    三人一起来到村北,一排排长长的窝棚出现在眼前,目测有十五六个大棚。

    大小都一样,都是前墙矮、后墙高,墙壁都是用黄土夯成的。

    棚顶是木架的,叶勒部能找到的木料几乎都集中在这儿。

    每天傍晚,或遇上刮沙暴、下雪,都要在木架上盖上厚厚的茅草毡子。

    茅草毡子一块一块的,编得很厚很结实,盖上去能保暖。

    白天不盖茅草,不然种在棚里的庄稼见不着阳光。

    每个大棚靠后墙的地底下都有火道,烧火的坑挖在大棚右侧,了。

    钱崇厚的辎重队每次从“道城”回来都不会放空,都会顺路运回取暖所需的石炭。

    但靠辎重队运回来的那点远远不够,白沙城那边也在帮着收购。

    正因为这儿暖和,二十几个最会种地的老卒和驻守的粟特亲卫不愿意住在村里,吃喝拉撒睡全在这儿。

    韩平安被震撼到了,下意识问:“云儿,我不是让你建两个么,你怎么建这么多棚。”

    安云儿极具成就感,得意地说:“你走前说每个地方的土都不一样,用什么样的肥田粉和用多用少都有讲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