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壁垒

    葱岭那边就是前世的巴铁,心灵手巧着呢,前世人家在村子里都能搞出军工业,现在的手工业也很发达。

    黑火药不但威力小,很难炸死人,而且太简单。人家一旦知道分分钟能仿制出来,甚至比你做的更好。

    火绳枪燧发枪也一样,想都不用想,打死也不能弄。

    要搞就搞高端的,一步到位实现技术壁垒,要让人家站在这儿都学不会。

    经过不懈努力,一个个用陶缸叠成、用木头支起的陶缸塔,六天前在这个距未来的焦化工坊约九里的山谷里拔地而起。

    试运行了六天,虽然用土法成功批量炼化出急需的两酸,但设备太过简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解决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有待慢慢解决,但炼化不能停。

    一个个大陶缸分别做成“公、母”,上下对扣。

    缸上打孔,用铜管或用专门让粟特商人烧制的陶管连接,接口处全用泥封上。

    两个老卒将精挑细选的硫磺放进塔前的黄铜巨箱,小心翼翼将其点燃,两个已经不再是奴隶的叶勒人赶紧拉风箱。

    塔前还有一个装火硝的陶缸,陶缸下面是一个火坑,两个奴隶往火坑里添加石炭,把隔缸煮硝产生的烟气跟硫磺燃烧的烟一样,用风箱通过陶管吹进层层叠叠蔚为壮观的炼化塔群,也不知道那些烟和烟气这会儿进了哪个缸。

    “这儿跑烟,赶紧堵上!”

    “陈老头,谁让你把口罩摘下的。这烟有毒,是不是想死啊!”

    “假道长,别站下风。”

    “不就是绿矾么,我又不是没见过。”

    假道长嘀咕了一句,赶紧跑到上风处。

    韩平安绕着塔群检查了一圈,让工匠堵住几处不够密封的接口,回到上风处感慨万千。

    拥有那么多资源和理论基础,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并且是在知道前世前辈壮举的前提下,依然用了一个多月才实现批量炼制硫酸和硝酸。

    而前世的那些前辈在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的战时,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摸索出这样的“陶缸法”,真令人敬佩。

    假道长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解地问:“三郎,炼这么多绿矾做什么,不是已经炼制出好几缸了么。”

    “有大用,用处多着呢,炼这点远远不够。”

    “你打算炼多少。”

    “能炼多少炼多少,这炼塔只能改进,绝不能停。”

    “咋改进?”

    “我也不知道,等这批学童结业,挑选一批聪明伶俐一心向道的,我要好好教授他们,让他们一心一意钻研。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想出更好的炼制办法。”

    出来一个多月,也没见着能让来犯之敌灰飞烟灭的道家法宝,陈驿长有些不耐烦,走过来问:“三郎,我知道绿矾有毒,你该不会打算像泼火油那样,站在城头上用绿矾御敌吧。”

    “当然不是,走,我带你们去瞧瞧。”

    ……

    韩平安带着二人策马赶了二十几里,来到一个山谷深处的小溪边。

    这儿是李成邺亲自驻守的,假道长和陈驿长从未没来过,只知道炼化工坊炼出来的绿矾和硝水都送这儿来了。

    钱崇厚也先后往这儿送来好多油、面、棉、纸和石碾、陶盆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远远望去,十几个口鼻捂得严严实实的老卒,一字排开,坐在一个个陶盆前,动作小心翼翼。

    还有好多老卒在更远处的窝棚里忙碌,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三郎……陈驿长假道长也来了。”

    李成邺迎上来,满面笑容。

    韩平安翻身下马,问道:“六叔,有没有做好的。”

    “照你说的又做了三个,早上试了一个,管用!”

    刚刚过去的四天,死了三个、伤了十六个部下,但李成邺依然很激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