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冲突(2)

    内务府驻所。

    “诸位有没有发现,近期朝野间生出的舆情也好,争议也罢,就国朝的一些变动和调整,一直都在反反复复,争论来,争论去,还是那一堆车轱辘话。”

    “的确是这般,就像盐政整顿、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等事,与我内务府的关系不大,可却有很多人,将这些事情都引到内务府身上。”

    “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些情况不能只看表象,要懂得深思才行,之所以会有这些情况,根源就在于各地赈灾行署。”

    “没错,本官算是看明白了,外朝的一些人,想取缔陛下所设的赈灾行署,这样一来,像盐政整顿、摊丁入亩等事,就失去落实的跟脚了……”

    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毛聚奎一众内务府职官,聚在内务府的议事堂内,就朝野间的变动,讲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原本他们不想过多掺和此事,内务府所分衙署很细,每个衙署所辖职权很重,要做的事情一大堆。

    本身做好各自的份内事,都是很繁忙的状态。

    单单是筹建国营诸厂一事,看起来就是营建工坊即可。

    可是这里面涉及到不同领域,牵扯到不同地方,需要调整和完善的方面,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中枢层面。

    地方层面。

    如果没有一个层次分明的框架,有效进行监察和制衡,那就算是筹建起一批产业,也终究是一个个摆设罢了。

    这并非是崇祯皇帝想要看到的。

    筹建起来的国营诸厂,不管是哪一产业领域下的,都必须要具备竞争性,要能良性的发展起来。

    这也使得负责筹建国营诸厂的群体,都是非常忙碌的,甚至于说不少内务府官员,要往返奔波于各地进行考察。

    内务府进出的每一笔账,都要清晰的登记造册,建立起相应的台账,以方便廉政公署定期进行审查。

    处在权力中心的庙堂上,很多事情并非是内务府所辖官员,想要干什么,就能去干什么的。

    “诸君,请静一静。”

    张同敞走出人群,伸手打断道:“请听我一言,事实上外朝出现的种种,不知诸君是否发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想推翻陛下所做的事情。”

    “!

    !”

    众人闻言无不大惊。

    张同敞讲的话,太露骨了,太直白了。

    处在大明的官场上,有些话能讲,有些话不能讲。

    这就是为官之道。

    “诸君有没有想过一点。”

    张同敞宛若不知一般,继续说道:“否定盐政整顿,否定摊丁入亩,否定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想否定地方上所设赈灾行署。

    这个是根本。

    我内务府从创设以来,为何能区别于外朝有司,在一些事情上,能够有效的付出行动,并积极的落实下来?”

    “是赈灾行署的众多士子和读书人。”

    董志宁皱眉道:“很多具体xìng • shì 宜,包括查明的各种情况,都是通过地方上的赈灾行署,进行有效调查的。”

    “没错。”

    张同敞点头赞许道:“这就是我内务府的根,如果失去这一根脉的话,那内务府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单纯的总揽内廷事务。

    可事实上陛下特设内务府,特擢我等进内务府为官,授予相应的职官,并不是简单为了内廷。

    倘若真是这般简单的话,内务府仅在京城中枢,又何须聚集这般多的官员,还发放丰厚的官俸呢?”

    议事堂内安静极了。

    的确。

    就内务府现在的规模,仅在京城中枢这边,就多达数千众的职官,甚至要比外朝的户部有司,还要多出很多很多。

    仅仅是这些官员的俸禄,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