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

    银子。

    粮食。

    一直是崇祯皇帝最重视的。

    大明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溯本求源下,都绕不开这两类。

    包括崇祯皇帝谋划的诸多部署,都需要银子和粮食来兜底,这是保障大明秩序稳定,最根本的事情。

    徐光启眉宇间难掩激动,撩袍朝乾清宫快步走去,平日里恪守礼制的他,此刻全然没这些想法。

    徐光启的官袍和官靴上,沾着一些泥土。

    过乾清门的时候,叫上直亲卫军的健儿,瞧见时很诧异,虽说徐光启进宫面圣很少,但每次觐见,那都是很受规矩的。

    怎这次却这般有失体统?

    “陛下,陛下!”徐光启撩袍快步前行,刚看到乾清宫,就激动的喊起来,“祥瑞,天降祥瑞啊!”

    侯在殿外的大汉将军、内廷宦官等,听到这骤响的喊叫,无不是眉头紧皱起来,循声看了过去。

    不过瞧见徐光启的装扮,无不一愣。

    王承恩手持拂尘,快步走出殿内,瞧见几乎算跑来的徐光启,下意识脱口道:“徐阁老,可是出什么事情了?”

    “祥瑞!天降祥瑞!”

    徐光启伸手说道:“快,本官要见陛下。”

    王承恩一愣,见徐光启这般激动,也不敢迟疑,遂领着徐光启就进殿觐见。

    “徐卿,你这是遇到什么喜事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笑道:“说说吧,能叫徐卿这般激动,看来是大事。”

    “陛下!土豆和红薯,丰产!”

    徐光启撩袍跪在地上,行跪拜之礼,作揖道:“天佑大明,在闽地所种红薯,于北直隶各地皇庄,都能适应北地气候。

    特别是土豆,产量更是惊人啊。”

    “土豆和红薯,到成熟期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起身朝徐光启走去,开口道:“说说各地的亩产,此外,那玉米的亩产怎样?”

    自阎应元带回土豆和玉米,再算上徐光启所献红薯,自在北直隶各地皇庄,种下去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就一直在焦急等待。

    大明的粮食危机,想要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单纯依赖海外进口,毕竟这是没有绝对保证的事情。

    特别是北直隶境内,脱产的群体规模不断增多,崇祯皇帝常常感到压力,毕竟不能给他们解决口粮,那大明想提升生产力,终究是昙花一现。

    “启禀陛下。”

    徐光启作揖再拜道:“根据各地皇庄所呈情况来定,土豆亩产均达一千八百余斤,红薯亩产均达一千五百余斤。

    大明所种小麦亩产,均在两百到两百五十斤徘徊,水稻亩产要高出不少,但是想有这等好收成,对土质、气候、水源、虫害等要求极高。

    可是土豆和红薯却不一样。

    根据臣汇总的情况,它们对土质的要求不高,若是能将土豆和红薯,在大明推广种植,那天下再无饥荒!”

    只有这么一点?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土豆和红薯的亩产,没有达到他预期所想,按理来讲,亩产几千斤不是很正常吗?

    不过崇祯皇帝转念一想,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土豆和红薯终究是外来物种,想要达到那样的亩产,需要一代代的培育,优中选优,才能确保产量的提升。

    就当前这种亩产情况,对大明来说都是极好的。

    种植一亩土豆或红薯,赶得上三四亩的小麦,这对于灾害频生的大明,绝对是祥瑞一般的存在。

    人饿红了眼,别说是啃树皮,吃土了,易子相食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那玉米的产量呢?”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走上前,搀扶起徐光启说道。

    “启禀陛下,玉米还没有收割。”

    徐光启欠身道:“据臣的观察,玉米的成熟期还没到,不过就所掌情况来看,亩产也是很惊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