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三)

    赵含章给的俸禄不少,他又有家族做后盾,一人吃饱,全家不愁,所以不会截留州郡的赋税。

    上官不贪,吏治便清明,州郡中的余财就多,回馈于民的也就多。

    赵申上任第三年的夏末,他的治理开始有回报,广州的土民们在山野之中种出了最优稻种——岭南一号。

    这一号稻种出自荆楚一号,但在岭南种植过后,它的生长状态比在荆楚一带还要好,不知是不是因为当地还混种自留稻种的原因,它到最后出现了质的飞跃。

    不仅稻穗更长,稻粒更多,更饱满,也更抗洪涝。

    赵程又轻徭薄赋,和每一个部族的要的赋税并不高。

    他知道,偌大的广州,想要派官员往下一地一地的治理不可能,还是得倚仗当地人。

    赵含章也一再叮嘱他,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和酋长,治理地方多与他们交流。

    因为念过太多次,赵申和父亲写信时还忍不住抱怨,“陛下面对边民就少了从前的霸道,多了两分柔情,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和南蛮才是一家人,而非中原人。”

    赵铭就骂他,“将自己治理的百姓称做南蛮,可见你至今未顿悟。陛下一视同仁,不论是哪个民族的人,她皆视为家人。她对边民少霸道,而多柔情,是因为边民自然条件就比中原差,却又肩负保家卫国之责。”

    赵铭转身就请赵含章让赵程在广州多留几年,不要因为他三年任期到了就调回。

    在他看来,一个官员治理地方,最少得五年才能初见成效,三年也就刚摸清一个地方罢了。

    赵申知道此事后又生气又委屈,直接写信和他爹吵架,“这都是你们对我的偏见,难道我不清廉,我治理的能力不高,我不爱民吗?”

    赵铭回道:“你从未平视你治地的百姓,作为父母官,你高高在上,从上而下怜悯的看着他们,难道你祖父是这样教导我的吗?我是这样教导你的吗?”

    “你七叔祖亦爱你的先生,对他慷慨大方,但你对他一直不假辞色,为何?”赵铭道:“他对你先生便是高高在上的爱,当行至正路时,他的爱是正确的,可他要是行至歪路呢?”

    “赵申,不要步你七叔祖的后尘,不论是为官,还是做人,都当向最好的学习,向上比较,而不是向下比较。”

    赵申收到信,愣愣的发呆。

    他的长史不知道他正在走神,正在回禀,“使君,交趾派了使臣过来,我们是不是要回绝?那群乱臣贼子,还有脸来找我们要良种?”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