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

    而永嘉之乱后,跟着先帝在兖州的朝廷官员基本被屠杀殆尽,当时在朝中当官的江南人也不能幸免,之后,赵含章除请些旧臣和隐士出山外,基本上是提拔自己的人手。

    所以现在朝野上下,出身江南的官员一个巴掌数都数得过来,且官职都还很低。

    赵含章道:“吴楚一地曾分属吴国,但在吴国之前,不论魏蜀还是吴国,皆属于汉。天下一统乃民之大愿,于我来看,天下的雨水皆汇入黄河和长江之中,我们同饮一河一江之水,同食土地出产的稻子和麦子,血脉相连,不当再分离。”

    “我自是希望朝中的官员皆心怀天下,可以将故乡之人和天下之民一视同仁,但我也知道,这世上多是俗人,免不了偏心,所以要想保证各地百姓皆有利,而不太受委屈,那便要保证每一地都有官员在朝。”

    周玘等江南士族的眼中霎时迸发出耀眼的亮光,炯炯的注视赵含章。

    赵含章:“从前曹公颁九品中正制是以才德来定品,后来就完全变成以家世来定品,从两朝混乱来看,以家世定品取才已不适合当下。”

    没人反对这话。

    在场坐着的,都是受定品所约束的江南士族、汲渊这样的寒门士族,或者是,因为逃难已落魄下来的江北士族,他们当然不会反对新的,有利于他们的制度。

    当即有人提议恢复前朝旧制,要求去除家世这一条件,当以才华和品格来定品。

    然后让它二十年后又变成今日的制度吗?

    赵含章才没那么傻呢,她道:“若论公平,这天下再没有比考试更公平的取才之道了?故,我要在江南也举招贤考试,纳贤才于朝堂。”

    赵含章夸赞他们道:“我知道,诸位家中贤良子弟颇多,这些年困于中正制,多在家中读书而不仕,今日设招贤考,他们可以一展才华了。”

    周玘想了想,觉得他家中的子弟考试问题不大,听说洛阳最上等的招贤考不仅文试,也武试,文武双全者更能出头,他们周氏子弟完全没问题。

    陆元面无表情,提议道:“可我听说,招贤考谁都能参加,连庶族和才脱籍的奴隶都可应试,这也太辱人了,大将军为何不结合一下中正制,将招贤考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士族参加,中等寒门和些小士族应考,下等嘛,就让庶族和那些匠人去试好了。”

    越说,陆元越觉得自己的这个提议好,“再定好他们考过后要当的官品,像那等庶族考的下等招贤考,便在各县当个里长小吏之类的便可,中等可做县丞主簿一流,最高不得晋升过四品,上等则是授县令等官职,这样岂不省力?”

    汲渊心中的怒火腾的冒起,冷笑道:“我还以为陆家主会提议上等招贤考通过,直接封侯拜相,或者取大将军而代之呢。”

    陆元脊背一僵,扭头去看汲渊,心中嗤笑,但面上却不变,他温和的道:“像汲侍中这样的护国之臣自然不在家世限定之列。”

    他自以为温和,但汲渊和明预这样的人精又怎会看不出他皮下的鄙夷?

    所以,他还是看不起他和明预这样的寒微出身。

    赵程、赵铭和赵信等赵氏一族的人都没敢鄙视他们,他有什么立场敢如此轻视他们?

    汲渊和明预只在心里冷笑,常宁却是直接开大,冷笑道:“难怪琅琊王去江南后寸步难行,果然是蛮夷之地,毫无教化。大将军如此妙的国策经过尔等之手就变成了一块沾着苍蝇屎的肉。”

    陆元怒目而视,“你说江南是蛮夷之地?”

    常宁:“不是蛮夷是什么?满脑子想的不是灭族,就是打压寒庶,怎么,这么没自信,还没考呢便知道你们考不过寒庶了?”

    “放屁,你们识几个字,粗鄙庶族,家中能有几本藏书?我看你们参加招贤考也是浪费纸张笔墨,浪费朝廷官员心力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