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陶器

 忙完鱼塘的事情以后,姜玄就开始挖黏土,制造陶器。

 这天,他拿了一个藤筐和骨耜,走到小溪边。

 他先用骨耜把表层杂质较多的泥土铲去,露出下面灰白色的细腻黏土。

 他挖了一整筐黏土,然后把这些黏土带到小溪旁边的一块平地上,又找来一块比较平整的石板,把一团黏土放在上面不断的摔打,揉搓。

 “啪啪啪……”

 黏土具有黏性,就好像面团一样,越拍打越黏,表面也越光滑。

 随后,姜玄用一根竹片,把拍打好的黏土切开,搓成一根根的泥条,又徒手捏了一个圆饼状的陶罐底座。

 接着,他开始制作陶坯。

 他先在底座上沾了一些水,开始把这些泥条与底座粘连在一起,再一条接一条往上叠加,捏成陶罐的形状。

 没过多久,一个直径约二十多厘米,高约三十多厘米的陶罐粗坯就成型了。

 粗坯成型之后,不是很圆润,姜玄在表面撒了一点水,尽量把它搓得更圆润一些。

 最后,他做了一个匹配陶罐的盖子,盖子上还捏了一个提手。

 赤芍一直在旁边看着,当姜玄做好盖子之后,她好奇的问道:“这么就可以烧成陶罐了吗?”

 其实她很想说,这也太容易了吧?但是没说出口。

 钩藤、石鳅和南星也看着姜玄,因为制做陶罐的过程太简单,给人一种我上也行的感觉。

 姜玄道:“这只是初步成型,之后需要在阴凉的地方放置七八天的时间,让它自然阴干,然后还要建一座土窑,把阴干的陶坯放进土窑里烧上一整天,冷却之后,没有烧裂的,才算是真正的陶器。”

 赤芍和三个少年听得不明觉厉,“阴干”、“土窑”、“冷却”这些词,他们都听不懂。

 刚才还觉得我上我也行的三个少年,立刻收起了轻视的心态。

 赤芍倒没有意外,如果陶器那么容易做,以前鹿部落的陶器就不会那么稀少了。

 实际上,赤芍并不知道,鹿部落,包括很多其它部落,之所以觉得陶器珍贵,是因为他们制造陶器的土是随机的,并没有专门去找陶土,也没有经过阴干这一道程序。

 他们更没有建造专门的土窑,烧制陶器时的温度、时间这些,都没有一个准则,只能靠自己摸索,这样一来,烧制出来的陶器成品率极低,自然也就显得珍贵了。

 反观姜玄,他前世留下的记忆,是无数代的人不断改良、记录的智慧结晶,按这样的方法制造陶器,成功率自然高得多。

 最终,姜玄制作了两个厚重的陶罐粗坯、两个陶盆粗坯、以及十个陶碗粗坯,并将它们全部放进竹屋的角落里阴干。

 之所以放竹屋里,是因为阴干的时候最好不见风,也不能有强光,等它自然散发水分,自然干燥,这样陶坯不容易变形。

 这一步很重要,如果陶坯不够干燥,烧制的时候,蕴含在陶泥里的水汽就会发生膨胀,导致陶器破裂。

 弄好这些陶坯时,已经是大半天过去了。

 赤芍和三个少年在旁边看了一会,就去狩猎、捕鱼和挖掘植物块茎去了,冬季将近,储存食物更重要。

 姜玄吃了一点鱼肉,又烤了两块黄精来吃。

 黄精也是部落人使用的草药之一,在南荒的山脉之中广泛分布。

 与味道辛辣的野姜不同,黄精烤熟之后微甜,能用来充饥,部落人经常会挖来当食物吃。

 吃完黄精,姜玄打开了一个竹筒,里面有一罐子凝固的兽血,他往竹筒里加了一些水,又用竹片搅拌了一下,然后把竹筒放在炭火上烤。

 青翠的竹筒被烧得焦黑,里面的兽血混着水也被煮得沸腾了。

 姜玄打开竹筒,把里面的兽血一点点的吃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