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上瘾

    因为只有A越来越能赚钱,它才会越来越值钱。

    我们可以去市场上找那些业务仍然在赚钱的公司,买过来让A控股,等于就是把其他公司的业务往A里面装,只要这些新装进来的业务是赚钱的,那么A就会赚钱。

    1971年巴菲特继续收购出版业,他先买了纽约客的股票,然后又买了华盛顿邮报,再接着是波士顿环球邮报,然后毫不犹豫地又把这个业务装到了伯克希尔的肚子里。

    这种俄罗斯套娃的游戏巴菲特越玩越high,套得越多,伯克希尔自然就越来越不像一家纺织厂,因为它的主要利润已经不来源于纺织业务了。

    在巴菲特套进去的众多娃之中,最赚钱的依旧还是那家国民赔偿保险公司,所以如果我们单从利润表反应出来的占比来看,伯克希尔更像是一家保险公司。

    巴菲特当时名下还有一家跟伯克希尔差不多的“烂泥公司”——多元零售公司,巴菲特尝到保险公司带来的巨大好处,所以故技重施,他又用伯克希尔的钱创建了一家保险公司,即内布拉斯加再保险公司,巴菲特将之装进了自己持有的另一家多元零售的壳公司里。

    如此一来,巴菲特名下所持有的两家原来不太赚钱的公司就都有保险业务了,有了保险业务也就意味着有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巴菲特套娃上瘾后自然不会去管已经日薄西山的纺织业务,伯克希尔的纺织厂厂长跟巴菲特说设备要换了,巴菲特也不予理睬,让它自生自灭。

    终于,1985年,伯克希尔纺织厂连纱也无法生产,巴菲特变卖了老设备,辞退了400多老工人,关闭了这家拖了他几十年后退的纺织业务,而将伯克希尔变成了一家名副其实的保险公司。

    我们《雪视角》简单总结巴菲特的这段填坑经历只用了几行字,上雪码字的时间也就半小时,但人家老巴同志可是足足花了快30年才把伯克希尔这个大坑给填上。

    俄罗斯套娃不是我们想套就可以套的。

    想要套娃,我们专业知识得过硬,具有敏锐的市场捕捉能力,知道市面上哪些娃是好娃,哪些娃就是另一个坑绝对不能买;此外人家股东还得有卖娃得意愿,有意愿了价格还得合适,价格合适了我们还得有足够的钱支付,总之套娃说的容易,实操不易,大家且套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