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抢功

    说明皇太极非常了解袁可立,他算准了袁可立会进攻辽阳,而不是沈阳。

    因此在这里布置大量的守军,那沈阳的防卫便不会比这里强,很可能只是虚古声势。

    袁可立依旧不同意,少了这五千骑兵,万一皇太极在此期间真的来了,那关宁军将缺失对抗的资本。关宁铁骑可以出城,但只是滋扰地方,并不能走远。

    在辽阳城向外的道路上,关宁军设下埋伏,到时给长途跋涉返回的皇太极一个惊喜。

    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关宁铁骑要赶赴战场,否则行动不可能成功。

    祖大寿出来时气坏了,这个袁督师只想着自己,没想过让将领立功。

    夺下沈阳城,那该是多大的功劳,足够青史留名了吧?

    这时,他看到吴襄过来,他们是实在亲戚,一个是吴三桂的舅舅,一个是吴三桂的父亲,两家联手便是大半个辽东贵族。

    皇帝迁走辽东百姓,他们便失去种田的人,也算是失去了土地,重新变成只能靠朝廷拨付钱粮的纯粹军

    人。

    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时候,发现好像已经晚了。

    后来袁可立赶到,他们意识到彻底完蛋,这是个睿智的老人家,他会让将领更加像将领。

    祖大寿有一种紧迫感,以前在辽东有兵有粮,他们是关宁贵族,借着打仗揽获钱财是潜规则,自己种田是大地主。现在好日子到了,他们要想继续富贵,唯有立下更大的功劳。

    祖大寿早已盯上沈阳城,在袁可立耐心轰炸辽阳城门的时候,他已经数次提出,能否派他奇袭沈阳城。

    袁可立用各种借口拒绝,让祖大寿越来越不高兴。

    关宁军的核心是他统领的关宁铁骑,既然有机会出城,不如就此别过,待攻下沈阳城,功劳远大于过

    错,相信皇帝也不会怪罪。

    吴襄作为亲戚,也是与祖大寿相同背景的“军事贵族”,他愿意积极配合,他们两家联手,已经是一万多的兵力,攻下沈阳城不在话下。

    皇太极返回的速度超出想象,辽阳城的伏兵布置没多久,他已经率领三万大军杀到。

    伏兵打了皇太极一个措手不及,无奈后继乏力,他们只是起到阻碍的作用,然后便需要退回辽阳城。

    这时候,伏兵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掩护他们撤退的关宁铁骑不在,那种层层叠叠的拦阻根本没有。他们陷入苦战,最后死伤惨重,幸亏城内紧急派出大军接应,方才有部分人退回城内。

    城里的袁可立气得半天没说话,祖大寿和吴襄竟自作主古去了沈阳,负责布置埋伏的孙应元发现问题后连忙汇报,袁可立只能紧急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原本是占据优势的伏击,结果差点把肉送对方嘴里。

    袁可立一方面怪祖大寿和吴襄,是这两个家伙贪功冒进造成的恶果。

    另一方面,袁可立进一步改观对皇太极的看法。不得不说,他是个杰出的将领,行军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想象。

    发生的已经发生,失去的也已经失去,袁可立迅速与手下将领商议,立即做出新的决策。

    首先,全部兵力收回辽阳城内,加快城墙修复,做长期守城的准备。

    其次,迅速向皇帝做出汇报,邸报由他亲自来写,告知皇帝稳步推进,辽阳城内的粮草足够两个月,根本不着急解围。

    第三,派人告知祖大寿和吴襄,皇太极已经抵达辽阳,让他们小心谨慎,相机行事。

    陈奇瑜作为主要的谋士,他认可袁可立做出的决定。尤其是针对祖大寿和吴襄,他们的行为目无军纪,理应受到严惩。袁可立虽然生气,却不想逼反了他们,只能好言劝慰,让他们保住这支队伍。

    行进中的公孙剑已经抵达大凌河畔,这里有袁可立修好的浮桥,以及安排此处的守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